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论人的活动视域中的媒介“异化”及其扬弃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前言第9-14页
 (一) 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2.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2-14页
  1.主要内容第12-13页
  2.方法第13页
  3.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一、媒介"异化"及其扬弃的概述第14-20页
 (一) 媒介"异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4-16页
  1."异化"思想的源流第14-15页
  2.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及其扬弃理论第15-16页
 (二) 媒介"异化"的本质第16-20页
  1.媒介"异化"的哲学界定第16-17页
  2.媒介"异化"的本质特征第17-20页
二、人文精神的缺失:媒介在人的活动中的主体性"异化"第20-31页
 (一) 人的活动中的媒介人文诉求第20-23页
  1.媒介的生命向度第20-21页
  2.媒介内在的人本精神第21-23页
 (二) 现代媒介在人的活动中的主体性"异化"第23-27页
  1.媒介依赖与媒介崇拜第23-26页
  2.道德价值的滑坡与人格信仰的迷失第26-27页
 (三) 注重人文关怀,重建媒介人文精神第27-31页
  1.体现"以人为本"的媒介价值理念第28-29页
  2.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媒介素养第29-31页
三、科学精神的畸变:媒介在人的活动中的技术性"异化"第31-42页
 (一) 人的活动中媒介应有的科学精神第31-33页
  1.人的自由与媒介价值实现的统一第31-32页
  2.人的需要与媒介功能优化的统一第32-33页
 (二) 媒介在现实的人的活动中的技术性"异化"第33-36页
  1.媒介工具理性的强大攻势与尴尬第34-35页
  2.价值理性的失落意味人性的扭曲第35-36页
 (三) 弘扬科学精神,抑制媒介在人的活动中的技术性"异化"第36-42页
  1.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媒介技术性"异化"第36-37页
  2.构建科学的价值理念,抑制媒介技术性"异化"第37-38页
  3.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引用"和谐"思想抑制媒介技术性"异化"第38-40页
  4.汲取传统文化,抑制媒介技术性"异化"第40-42页
四、生态失调:媒介在人的活动中的系统性"异化"第42-52页
 (一) 媒介系统"生态平衡"是人的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第42-45页
  1.协调:媒介内在结构的诉求第42-43页
  2.优化:媒介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平衡"诉求第43-45页
 (二) 媒介系统的"生态危机"第45-48页
  1.媒介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消弱第46-47页
  2.媒介对现实客体"意义"的消磨第47-48页
  3.媒介自身功能的消弱第48页
 (三) 媒介系统的"生态调理"第48-52页
  1.建立媒介之间良性张力第49页
  2.树立正确的媒介生态意识第49-50页
  3.加强自律意识,完善相应法规第50页
  4.运用"木桶理论",促进媒介因素共同发展第50页
  5.提防"市场失灵",减少"政府失灵"第50-52页
五、人的活动视域中的媒介发展趋势及合理化第52-57页
 (一) 推进媒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第52-53页
 (二) 以人本理念为基点,形成人与媒介和谐发展第53-54页
  1.将媒介纳入到人的本体第53-54页
  2.媒介发展的真正价值在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第54页
 (三) 未来媒介发展的趋势第54-57页
  1.媒介功能的融合第55页
  2.媒介与人的互动性更强,个性化更浓第55-56页
  3.媒介与人的"天人合一"第56-5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7-59页
后记第59-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战时期贵阳文通书局研究
下一篇:中文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