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脱硫与固硫论文

低温微氧条件下净化脱除黄磷尾气中CS2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黄磷尾气第12-16页
     ·黄磷尾气的产生与组成第12-13页
     ·黄磷尾气的净化技术第13-16页
     ·黄磷尾气的资源化利用第16页
   ·二硫化碳的脱除第16-20页
     ·二硫化碳物理性质第16-17页
     ·二硫化碳化学性质第17页
     ·二硫化碳气体的脱除方法第17-20页
       ·湿法脱除第17-18页
       ·干法脱除第18-20页
   ·气固反应理论第20-24页
     ·气固相反应概述第20-21页
     ·吸附剂的基本理论和活性组分的基本性质第21-24页
       ·吸附载体的基本性质第21-22页
       ·活性组分的基本性质第22-24页
   ·研究创新点第24-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实验装置、方法及分析第26-34页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26-28页
     ·实验装置及药品第26-27页
     ·实验条件及流程第27-28页
   ·吸附剂制备及表征第28-34页
     ·吸附剂制备第28-30页
     ·吸附剂表征分析第30-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过渡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57页
   ·吸附剂载体的筛选第34-35页
     ·实验选用载体第34-35页
     ·载体净化脱除实验第35页
   ·吸附剂活性组分的筛选第35-36页
   ·Cu改性活性炭的净化脱除实验第36-41页
     ·Cu~(2+)浸渍浓度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37页
     ·不同反应器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不同进口浓度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焙烧温度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氧含量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反应温度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41页
   ·Cu改性活性炭吸附剂表征第41-55页
     ·Cu改性炭的N_2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第41-44页
     ·电镜扫描(SE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析第44-49页
       ·空白活性炭新鲜样品第44-45页
       ·Cu改性活性炭新鲜样品第45-47页
       ·活性炭吸附穿透CS_2样品第47-49页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9-50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50-54页
       ·新鲜样品的XPS分析第50-53页
       ·吸附反应后样品的XPS分析第53-54页
     ·程序升温脱附(TPD)分析第54-55页
       ·不同改性炭上的碱性分布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复合活性组分吸附剂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7-80页
   ·Cu/CoSPc/Ce/La改性炭的单因素实验第57-63页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改性炭载体吸附容量的影响第57-58页
     ·不同改性炭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第58页
     ·浸渍浓度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58-59页
     ·焙烧温度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59-60页
     ·空速对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60-61页
     ·氧含量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61-62页
     ·反应温度CS_2净化性能的影响第62-63页
   ·复合活性组分改性炭吸附剂表征第63-78页
     ·AC_(Cu/CoSPc/Ce)的N_2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第63-66页
     ·AC_(Cu/CoSPc/Ce)的电镜扫描(SE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分析第66-69页
       ·AC_(Cu/CoSPc/Ce)新鲜样品电镜扫描第66-68页
       ·AC_(Cu/CoSPc/Ce)穿透CS_2样品电镜扫描第68-69页
     ·AC_(Cu/CoSPc/Ce)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69-71页
     ·AC_(Cu/CoSPc/Ce)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71-73页
     ·CO_2-TPD分析第73-78页
       ·不同活性炭样品的碱性分布第73-74页
       ·AC_(Cu-CoSPc-Ce)的脱附动力学第74-76页
       ·热再生第76-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第80-82页
   ·结论第80-81页
   ·后续研究展望及建议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1-92页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露天铜矿安全评价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类水滑石衍生氧化物催化水解羰基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