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碳氯团簇的合成方法 | 第17-19页 |
·石墨电弧放电法 | 第17-18页 |
·微波等离子体法 | 第18页 |
·液相电弧法 | 第18页 |
·辉光放电法 | 第18-19页 |
·激光溅射法 | 第19页 |
·四氯化碳溶剂热法 | 第19页 |
·有机合成法 | 第19页 |
·碳氯团簇的化学反应的研究 | 第19-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碳氯团簇的化学反应 | 第20-23页 |
·取代反应 | 第20-21页 |
·偶联反应 | 第21-22页 |
·其他反应 | 第22-23页 |
·本课题组有关碳氯团簇化学反应的研究 | 第23-26页 |
·本课题的拟定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第二章 利用碳氯团簇合成有机微球 | 第33-44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试剂 | 第34页 |
·主要表征仪器 | 第34页 |
·C_(12)Cl_8(全氯代苊烯)的合成及其微球的制备 | 第34-35页 |
·C_(12)Cl_8(全氯代苊烯)的合成 | 第34-35页 |
·C_(12)Cl_8与2,5-二巯基-1,3,4-噻二唑二钠盐反应制备微球 | 第35页 |
·C_(12)Cl_8与硫化钠反应制备微球 | 第35页 |
·C_(16)Cl_(10)(全氯代苯并苊烯)的合成及其微球的制备 | 第35-36页 |
·C_(16)Cl_(10)(全氯代苯并苊烯)的合成 | 第35-36页 |
·C_(16)Cl_(10)与2,5-二巯基-1,3,4-噻二唑二钠盐反应制备微球 | 第36页 |
·C_(16)Cl_(10)与硫化钠反应制备微球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碳氯团簇的质谱表征 | 第36-37页 |
·碳氯团簇威廉森反应产物的形貌调控 | 第37-38页 |
·微球形貌表征 | 第38-40页 |
·微球的组成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碳氯团簇微球的贵金属负载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44-62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试剂 | 第45页 |
·主要表征仪器 | 第45页 |
·碳氯团簇微球负载Au纳米颗粒的方法 | 第45-47页 |
·L-赖氨酸-硼氢化钠体系 | 第45-46页 |
·柠檬酸三钠-抗坏血酸体系 | 第46页 |
·CTAB-硼氢化钠体系 | 第46页 |
·柠檬酸三钠体系 | 第46页 |
·柠檬酸三钠-硼氢化钠体系 | 第46-47页 |
·碳氯团簇微球的负载量测定 | 第47页 |
·Au/微球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 | 第47页 |
·碳氯团簇微球负载Pd纳米颗粒 | 第47页 |
·Pd/微球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 | 第47页 |
·氮化硼纳米管负载Au纳米颗粒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不同体系下碳氯团簇微球对Au纳米颗粒负载的效果比较 | 第48-50页 |
·Au纳米颗粒负载的微球的组成 | 第50-51页 |
·Au纳米颗粒负载的微球的催化性能 | 第51-53页 |
·Pd纳米颗粒负载的微球的催化性能 | 第53-54页 |
·负载方法的应用拓展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第四章 碳氯团簇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 第62-74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试剂 | 第63页 |
·主要表征仪器 | 第63页 |
·碳氯团簇微球对单一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63-64页 |
·碳氯团簇微球对多种共存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64页 |
·不同pH下碳氯团簇微球对Pb~(2+)的吸附 | 第64页 |
·不同碳氯团簇微球对Pb~(2+)的吸附 | 第64页 |
·无机氧化物材料对Pb~(2+)的吸附 | 第64-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9页 |
·碳氯团簇微球对单一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 第65页 |
·碳氯团簇微球对Pb~(2+)的选择吸附性能 | 第65-66页 |
·pH值对Pb~(2+)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碳氯团簇微球吸附性能的评价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