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三.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3-14页 |
第1章 宏观流动性的含义和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流动性及宏观流动性 | 第14-16页 |
·宏观流动性研究回顾 | 第16-22页 |
·不同层面和角度的流动性非均衡的研究 | 第16-20页 |
·对于流动性非均衡近期新特点的研究 | 第20-22页 |
第2章 中国宏观流动性非均衡的表现和成因 | 第22-38页 |
·中国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回顾 | 第22-23页 |
·中国宏观流动性非均衡的指标分析 | 第23-26页 |
·超额货币增长率分析 | 第23-24页 |
·马歇尔系数分析 | 第24-25页 |
·存贷比分析 | 第25-26页 |
·中国宏观流动性非均衡的表现 | 第26-29页 |
·货币供给快速增长,M2与M1差距扩大 | 第26-27页 |
·银行存贷差的扩大 | 第27页 |
·超额准备金长期较高 | 第27-28页 |
·局部流动性不足 | 第28-29页 |
·中国宏观流动性非均衡产生的原因 | 第29-38页 |
·外部原因 | 第29-31页 |
·内部原因 | 第31-38页 |
第3章 中国宏观流动性非均衡的影响 | 第38-43页 |
·有利影响 | 第38-39页 |
·充足的流动性为银行改革赢得了时机 | 第38页 |
·充足的流动性为资本市场改革和完善创造了条件 | 第38-39页 |
·充足的流动性为企业发展减轻了包袱 | 第39页 |
·充足的流动性也有利于政府更好地行使职能 | 第39页 |
·充足的流动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 第39页 |
·不利影响 | 第39-43页 |
·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 第39-40页 |
·引发经济过热,加大通胀压力 | 第40页 |
·推动资产价格的上升,促进经济泡沫的形成 | 第40-41页 |
·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 第41-42页 |
·加大金融体系风险,威胁经济安全 | 第42-43页 |
第4章 中国宏观流动性状况的实证分析 | 第43-60页 |
·模型的介绍 | 第43-45页 |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第43-44页 |
·模型的介绍 | 第44-45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45-46页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6-47页 |
·双变量VAR模型分析 | 第47-58页 |
·流动性指标M2/GDP的VAR模型分析 | 第49-52页 |
·流动性指标MGZS的VAR模型分析 | 第52-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流动性指标和几个宏观经济变量是相互作用的 | 第58页 |
·各变量之间的作用过程与理论基本相符 | 第58页 |
·储蓄存款是流动性变动的根源 | 第58-59页 |
·外汇储备是流动性变动的直接原因 | 第59页 |
·影响因素作用具有时滞性,政策调控要及时 | 第59-60页 |
第5章 提高我国宏观流动性管理效果的政策建议 | 第60-64页 |
·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优化经济结构 | 第60-61页 |
·增加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 第60页 |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新居民消费观念 | 第60-61页 |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合理引导流动性分流 | 第61页 |
·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小外汇储备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 第61-62页 |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 第61页 |
·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提高外汇储备运用效率 | 第61-62页 |
·调整外资政策,促进产业升级 | 第62页 |
·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线领域,合理引导流动性流向 | 第62-63页 |
·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 | 第63页 |
·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