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商圈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虚拟商圈模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虚拟商圈模式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外虚拟商圈模式研究简评 | 第14-15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8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 | 第15-16页 |
·本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2 虚拟商圈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8-32页 |
·网络经济及商圈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网络经济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商圈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虚拟商圈性能及经济特征 | 第23-32页 |
·虚拟商圈的性能 | 第23-26页 |
·虚拟商圈的经济特性 | 第26-29页 |
·虚拟商圈与现实商圈的区别 | 第29-32页 |
3 虚拟商圈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及动力机制 | 第32-42页 |
·虚拟商圈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 第32-35页 |
·交易场的形态演变推进虚拟商圈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33页 |
·虚拟商圈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 第33-35页 |
·虚拟商圈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35-42页 |
·集聚经济效益:虚拟商圈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源 | 第36-37页 |
·市场动因——网络化与虚拟化 | 第37-38页 |
·技术动因——现代物流技术的进步 | 第38-39页 |
·经济动因——产业扩散与转移 | 第39-40页 |
·政策动因——政府政策与规划 | 第40-42页 |
4 虚拟商圈模式的形态(上) | 第42-51页 |
·虚拟商圈模式的分类 | 第42-43页 |
·按虚拟商圈参与者身份不同分类 | 第42页 |
·按虚拟商圈交易场所有权不同分类 | 第42-43页 |
·B2B 模式虚拟商圈 | 第43-51页 |
·B2B 模式虚拟商圈的性能和类型 | 第43-44页 |
·自建模式的 B2B 虚拟商圈 | 第44-48页 |
·中介模式的 B2B 虚拟商圈 | 第48-49页 |
·B2B 模式虚拟商圈小结 | 第49-51页 |
5 虚拟商圈模式的形态(下) | 第51-61页 |
·B2C 模式虚拟商圈 | 第51-55页 |
·B2C 模式虚拟商圈的性能和类型 | 第51页 |
·自建模式的B2C 虚拟商圈 | 第51-53页 |
·中介模式的B2C 虚拟商圈 | 第53-54页 |
·B2C 模式虚拟商圈小结 | 第54-55页 |
·C2C 模式虚拟商圈 | 第55-58页 |
·C2C 模式虚拟商圈的性能和类型 | 第55-56页 |
·自建模式的C2C 虚拟商圈 | 第56-57页 |
·中介模式的C2C 虚拟商圈 | 第57-58页 |
·C2C 模式虚拟商圈小结 | 第58页 |
·虚拟商圈模式形态比较 | 第58-61页 |
6 虚拟商圈模式的选择 | 第61-69页 |
·虚拟商圈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61-65页 |
·企业所属行业地位 | 第61-62页 |
·行业特征和产品交易性 | 第62-64页 |
·企业自身实力 | 第64-65页 |
·虚拟商圈模式选择的关键点 | 第65-69页 |
·信任机制 | 第65-67页 |
·商业伙伴的增加 | 第67页 |
·新技术的发展 | 第67-69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资料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