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合作治理的理论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3页 |
|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国外基础设施合作提供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基础设施合作提供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9-2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23-39页 |
| ·基础设施的基本内涵 | 第23页 |
| ·合作治理的一般理论 | 第23-27页 |
| ·合作治理理论的梳理 | 第23-26页 |
| ·合作治理理论的内涵 | 第26-27页 |
|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治理的提出及其客观性 | 第27-39页 |
| ·基础设施合作治理的提出 | 第27-30页 |
| ·公共交通合作治理的国际经验 | 第30-37页 |
| ·公共交通合作治理的现实基础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治理现状 | 第39-44页 |
| ·职能的定位不明确 | 第40-42页 |
| ·政府规划的不完善 | 第40-41页 |
| ·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 | 第41页 |
| ·缺乏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 | 第41-42页 |
| ·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 | 第42-43页 |
| ·社会的参与力量不足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4-57页 |
| ·公共交通治理的“政府失灵” | 第44-50页 |
| ·政府的行政权力垄断供给 | 第44-47页 |
| ·制度设计不能保障有效地供给 | 第47-48页 |
| ·政府的职能转变缓慢 | 第48-50页 |
| ·公共交通治理的“市场失灵” | 第50-53页 |
| ·认识中的“路径依赖” | 第50-51页 |
| ·独立的市场主体发育缓慢 | 第51-52页 |
| ·市场中的竞争激励机制作用有限 | 第52-53页 |
| ·公共交通治理的“志愿失灵” | 第53-57页 |
| ·参与力量薄弱 | 第54-55页 |
| ·公民参与意识低,参与能力不足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合作治理视角下的“上海公共交通”改革 | 第57-63页 |
| ·“上海公共交通”改革基本情况 | 第57-59页 |
| ·上海市公共交通成长的历程 | 第57页 |
| ·上海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 | 第57-58页 |
| ·上海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 | 第58-59页 |
| ·“上海公交改革”指导思路及取得的成效 | 第59-60页 |
| ·改革的指导思路 | 第59-60页 |
| ·公交改革的实施方案 | 第60页 |
| ·公共交通改革的启示:竞争、民营和监管 | 第60-63页 |
| 第六章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63-68页 |
| ·提高公共交通合作治理的能力 | 第63-65页 |
| ·建构有效的政府 | 第63-64页 |
| ·建设发达的市场 | 第64页 |
| ·培育强大的第三部门 | 第64-65页 |
| ·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治理结构 | 第65页 |
| ·建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治理机制 | 第65-67页 |
| ·建立健全参与机制 | 第66页 |
| ·建立完善激励措施 | 第66页 |
| ·建立优化监督机制 | 第66-67页 |
| ·培育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治理文化 | 第67-68页 |
| ·树立平等观与参与观 | 第67页 |
| ·培育参与观与责任观 | 第67页 |
| ·形成信任观与宽容观 | 第67页 |
| ·强调团结观与协作观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