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国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 第16-21页 |
·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 第21-27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7-31页 |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创新之处 | 第30-31页 |
2 区域经济研究方法论 | 第31-40页 |
·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相关概念 | 第31-33页 |
·区域 | 第31页 |
·区域经济 | 第31页 |
·区域经济发展 | 第31-32页 |
·差异及类似概念 | 第32页 |
·区域差异 | 第32页 |
·区域经济差异 | 第32-33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4页 |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指标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 第34页 |
·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测度方法和研究对象说明 | 第35-40页 |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 | 第35-38页 |
·研究对象 | 第38-40页 |
3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 第40-91页 |
·重庆三大经济区区域差异现状和经济变动轨迹研究 | 第40-69页 |
·2007 年重庆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40-46页 |
·2000-2007 年重庆一圈两翼地区经济发展 | 第46-69页 |
·重庆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83页 |
·历史积累和政府政策因素 | 第69-72页 |
·区位条件因素 | 第72-73页 |
·地理环境和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产业条件形成的差异 | 第73-74页 |
·发展基础差异 | 第74-78页 |
·市场化改革因素 | 第78-79页 |
·人力资本积累因素 | 第79-80页 |
·“三农”问题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 | 第80-81页 |
·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仍未解决,拉大了区域经济差异 | 第81-82页 |
·思想观念造成的差异 | 第82页 |
·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差异 | 第82-83页 |
·偶然因素起关键作用 | 第83页 |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83-91页 |
·区域间适度的经济发展差异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 | 第83-85页 |
·区域经济差异过大的消极影响 | 第85-91页 |
4 国外其他地区对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91-104页 |
·国内外其他地区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和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 第91-97页 |
·美国西部开发案例 | 第91-94页 |
·发展很不平衡的拉丁美洲诸国案例 | 第94-97页 |
·国内外典型区域经济差异调控模式对重庆的启示 | 第97-104页 |
·美国解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方式对重庆的启示 | 第97-102页 |
·拉美国家区域经济差异调控模式对重庆的启示 | 第102-104页 |
5 决策建议 | 第104-133页 |
·初步预测重庆区域经济差异未来发展趋势 | 第104-106页 |
·地区差异扩大速度将趋缓,但差异短期内难以缩小 | 第104-105页 |
·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并继续向优势地区集聚 | 第105页 |
·大城市群成为引导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 第105页 |
·凭借知识科技领先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 第105页 |
·全球化与市场化催生区域一体化多轮驱动新格局 | 第105-106页 |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调控需要宏观把握的内容 | 第106-114页 |
·贯彻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第106-108页 |
·把握区域宏观发展机制 | 第108-110页 |
·重视政府在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110-112页 |
·需要宏观把握的政策 | 第112-113页 |
·缩小重庆一圈两翼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思路 | 第113-114页 |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对策 | 第114-133页 |
·加强重庆整体经济实力 | 第114-117页 |
·加快重庆各区县尤其是落后区县的经济发展 | 第117-120页 |
·改变区位条件,加强全市信息化的普及建设 | 第120页 |
·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储蓄 | 第120-122页 |
·对两翼地区适度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 | 第122-123页 |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财政转移力度 | 第123-124页 |
·要充分发挥两翼地区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 第124页 |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同构化问题 | 第124-126页 |
·公平与效率兼顾,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 | 第126-127页 |
·加速农业经济与全球经济并轨 | 第127-128页 |
·实现地方政府的角色创新,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 第128-129页 |
·加快建立统一公平的区内市场 | 第129页 |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外商经济等非国有成分 | 第129-130页 |
·引导和促进一圈地区产业向两翼地区转移 | 第130页 |
·扶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130-131页 |
·完善交通运网,进行网络开发 | 第131页 |
·依托黄金水道,促进区域一体化 | 第131-133页 |
6 结论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9页 |
附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