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颜色革命"的含义、由来及其实质 | 第10-18页 |
(一) "颜色革命"的范畴界定 | 第10-12页 |
1、所谓"颜色革命" | 第10-11页 |
2、街头政治是"颜色革命"的主要形式 | 第11-12页 |
(二) "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 | 第12-15页 |
1、经济发展缓慢和政权腐败是"颜色革命"爆发的社会条件 | 第12-14页 |
2、地区矛盾与族群对立是"颜色革命"爆发的历史文化条件 | 第14页 |
3、美国大力推动目标国家政权的"民主化"改造是"颜色革命"爆发的外部条件 | 第14-15页 |
(三) "颜色革命"的实质 | 第15-18页 |
1、"颜色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 | 第15-16页 |
2、"颜色革命"是一场"非暴力"的政治变动 | 第16-18页 |
二、"颜色革命"是美国新一轮的"和平演变" | 第18-27页 |
(一) 美国推动"颜色革命"的原因 | 第19-21页 |
1、地缘利益的需求 | 第19-20页 |
2、主导独联体国家的政治进程,与俄罗斯进行政治较量 | 第20页 |
3、谋求经济利益 | 第20-21页 |
(二) 美国推动"颜色革命"的手法与策略 | 第21-25页 |
1、新闻媒体是美国推动"颜色革命"的舆论工具 | 第21-22页 |
2、培植现政权的反对派精英作代言人是美国推动"颜色革命"的切入点 | 第22-23页 |
3、经济援助和渗透是美国推动"颜色革命"的基本途径 | 第23页 |
4、扶持反对派、操纵选举是美国推动"颜色革命"的突破口 | 第23-24页 |
5、街头政治是美国促使"颜色革命"走向成功的主要形式 | 第24-25页 |
(三) 美国的战略收益 | 第25-27页 |
1、进一步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 | 第25页 |
2、上海合作组织面临考验 | 第25-26页 |
3、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 | 第26-27页 |
三、筑牢中国防范"颜色革命"的长城 | 第27-36页 |
(一) 思想上高度警惕 | 第27-30页 |
1、注重意识形态方面的培养 | 第28-29页 |
2、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 第29-30页 |
(二) 经济上稳步增长 | 第30-32页 |
1、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 第30-31页 |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第31-32页 |
(三) 政治上稳定团结 | 第32-36页 |
1、切实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 | 第32-33页 |
2、全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第33页 |
3、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第33-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