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宋代楚辞学的繁荣与屈原批评概况 | 第15-29页 |
第一节 宋代楚辞学的繁荣及其原因 | 第15-19页 |
第二节 宋代屈原批评概况 | 第19-29页 |
一、楚辞专著中的屈原批评概说 | 第21-24页 |
二、宋诗话中的屈原批评概说 | 第24-29页 |
第二章 屈原伦理思想批评——以屈原之"忠"为中心 | 第29-49页 |
第一节 "忠""怨"之辨 | 第30-40页 |
一、"忠而不怨"说 | 第31-35页 |
二、"忠而怨"说 | 第35-39页 |
三、"主怨"说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忠君爱国"说 | 第40-49页 |
一、"忠君爱国"说的提出与屈原爱国形象在宋代的初步确立 | 第40-44页 |
二、朱熹"忠君爱国"说的实质 | 第44-49页 |
第三章 屈原行为批评——以屈原之"死"为中心 | 第49-69页 |
第一节 屈原自沉的原因与动机 | 第49-53页 |
一、"尸谏"说 | 第50-52页 |
二、"泄忿"说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屈原自沉的价值评判 | 第53-58页 |
第三节 在"去"与"隐"的视野中观照屈原之死 | 第58-69页 |
一、"去"与"死"的抉择 | 第59-61页 |
二、"隐"与"死"的抉择 | 第61-69页 |
第四章 屈原人格批评——以屈原之"醒"为中心 | 第69-85页 |
第一节 屈原之"醒"的精神内核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对屈原之"醒"的体认 | 第70-75页 |
一、对屈原之"醒"的认同与赞赏 | 第71-72页 |
二、对屈原之"醒"的排斥与否定 | 第72-75页 |
第三节 对屈原之"醒"的重构 | 第75-85页 |
一、身醉心醒的状态 | 第75-79页 |
二、屈陶相融的境界 | 第79-85页 |
第五章 屈骚文体批评 | 第85-115页 |
第一节 屈骚的文体归属 | 第85-95页 |
一、屈骚为诗体说 | 第86-87页 |
二、屈骚为赋体说 | 第87-89页 |
三、骚体说及骚体特征 | 第89-95页 |
第二节 骚体探源 | 第95-102页 |
一、屈骚与《诗经》的源流关系 | 第96-100页 |
二、屈骚与楚文化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骚体流变 | 第102-115页 |
一、屈骚与赋的源流关系 | 第102-108页 |
二、楚辞选本中的骚体观 | 第108-115页 |
第六章 屈原创作技巧批评 | 第115-135页 |
第一节 "赋比兴"的手法 | 第115-128页 |
一、"赋" | 第117-119页 |
二、"兴" | 第119-122页 |
三、以"比"为中心的比兴寄托艺术 | 第122-128页 |
第二节 "寓言"说 | 第128-135页 |
结语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