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前言 | 第9页 |
·铁镍合金粉的用途 | 第9-13页 |
·吸波材料 | 第9-11页 |
·磁性材料 | 第11-12页 |
·硬质合金 | 第12页 |
·催化剂 | 第12页 |
·合金镀层 | 第12-13页 |
·防腐材料 | 第13页 |
·隔音材料 | 第13页 |
·铁镍合金粉的制备方法 | 第13-19页 |
·机械合金法 | 第13-14页 |
·机械化学法 | 第14页 |
·电沉积法 | 第14页 |
·化学羰基法 | 第14-15页 |
·液相还原法 | 第15页 |
·金属化学还原法 | 第15页 |
·无电镀的化学还原法 | 第15-16页 |
·溶胶-凝胶法和化学共还原法 | 第16页 |
·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技术 | 第16页 |
·微乳液法 | 第16页 |
·共沉淀-热分解法 | 第16-17页 |
·氢气还原法 | 第17页 |
·直流电弧等离子法 | 第17-18页 |
·燃烧法 | 第18页 |
·模板法 | 第18-19页 |
·磁场诱导热分解法 | 第19页 |
·非水液相法 | 第19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纤维状铁镍合金粉前驱体合成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 | 第21-35页 |
·引言 | 第21页 |
·反应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第21-28页 |
·Fe(Ⅱ)-Ni(Ⅲ)-NH_3-SO_4~(2-)-C_2O_4~(2-)-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第22-25页 |
·Fe(Ⅱ)-Ni(Ⅲ)-C_2N_2H_8-SO_4~(2-)-C_2O_4~(2-)-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第25-28页 |
·高pH体系中亚铁离子与镍离子共沉淀时Fe(Ⅱ)的防氧化 | 第28页 |
·晶粒的形成与长大机理 | 第28-29页 |
·粒子粒度和形貌控制的基础理论及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粒子形貌控制的基础理论 | 第29页 |
·影响结晶粒度的因素 | 第29-30页 |
·影响形貌的因素 | 第30页 |
·前驱体制备过程中的团聚问题及控制团聚的措施 | 第30-33页 |
·超细粉末团聚的种类 | 第30-31页 |
·前驱体制备过程中形成团聚的分析 | 第31-33页 |
·控制团聚的措施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纤维状铁镍合金粉前驱体合成工艺的研究 | 第35-50页 |
·引言 | 第35页 |
·纤维状复杂铁镍盐的制备 | 第35-37页 |
·实验流程和装置及实验原料 | 第35-37页 |
·分析与检测 | 第3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沉淀的物相与结构分析 | 第37-42页 |
·工艺条件对复杂铁镍盐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 第42-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前驱体热分解的理论基础 | 第50-57页 |
·引言 | 第50页 |
·前驱体热分解的热力学研究 | 第50-53页 |
·草酸铁镍热分解得到铁镍合金粉的可能性 | 第50-51页 |
·前躯体的氢还原热力学分析 | 第51-53页 |
·前驱体的热分解动力学理论 | 第53-56页 |
·固态热分解反应机制 | 第53-54页 |
·热分解核晶过程与生长理论 | 第54-55页 |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前驱体热分解还原的工艺研究 | 第57-69页 |
·引言 | 第57页 |
·热分解实验 | 第57-58页 |
·实验流程与装置 | 第57-58页 |
·分析与检测 | 第5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前驱体的热重差热分析 | 第58-60页 |
·热分解气氛对产物物相的影响 | 第60-62页 |
·热分解工艺条件对合金粉的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 第62-64页 |
·热分解温度和形貌对粉末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粉末中孔的结构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建议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的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