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CONTENTS | 第8-11页 |
| 摘要 | 第1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 ·课题背景及提出 | 第17-21页 |
| ·高压变频器市场前景分析 | 第17-19页 |
| ·基于晶闸管的电流源型高压变频器应用现状简介 | 第19页 |
| ·电流源型高压变频器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 ·常用高压晶闸管后备紧急触发电路简介 | 第21-23页 |
| ·高压开关类器件自供电驱动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3-26页 |
| ·课题意义 | 第26页 |
| ·课题任务 | 第26-29页 |
| 第2章 高压晶闸管自供电驱动系统工作原理及其构成 | 第29-49页 |
| ·高压串联晶闸管触发系统的基本要求 | 第29-31页 |
| ·串联晶闸管触发系统基本要求 | 第29-30页 |
| ·串联晶闸管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 | 第30-31页 |
| ·高压晶闸管自供电驱动系统的基本要求 | 第31-32页 |
| ·RC缓冲电路工作过程及其参数选择简介 | 第32-35页 |
| ·带RC缓冲电路的晶闸管关断过程 | 第32-33页 |
| ·RC缓冲电路参数选择 | 第33-35页 |
| ·高压侧取能方式概述 | 第35-38页 |
| ·RC缓冲电路取能 | 第35-36页 |
| ·分压电阻取能 | 第36页 |
| ·CT取能 | 第36-37页 |
| ·混合取能方式 | 第37页 |
| ·取能方式比较 | 第37-38页 |
| ·晶闸管触发方式概述 | 第38-40页 |
| ·电磁触发方式 | 第38-39页 |
| ·光耦触发方式 | 第39页 |
| ·光纤触发方式 | 第39-40页 |
| ·晶闸管自供电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40-43页 |
| ·SPDS工作原理 | 第42页 |
| ·工作过程 | 第42-43页 |
| ·晶闸管自供电驱动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 | 第43-49页 |
| ·SPDS取能电路 | 第43页 |
| ·触发电路 | 第43-44页 |
| ·5V电压转换电路 | 第44页 |
| ·电压监测电路 | 第44-45页 |
| ·逻辑电路 | 第45-46页 |
| ·光电接收回路 | 第46页 |
| ·光电发射回路 | 第46-49页 |
| 第3章 高压晶闸管自供电驱动系统的仿真及其性能分析 | 第49-97页 |
| ·Multisim10仿真软件简介 | 第49页 |
| ·基于单个晶闸管的SPDS仿真 | 第49-63页 |
| ·锯齿波移相触发电路仿真设计 | 第51-52页 |
| ·触发角α对取能电路的影响 | 第52-56页 |
| ·缓冲电容C_S对取能电路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缓冲电阻R_S对取能电路的影响 | 第57页 |
| ·晶闸管两端电压对取能电路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主回路电感负载对取能电路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取能电路带负载能力的仿真 | 第59-61页 |
| ·电压转换电路仿真 | 第61-62页 |
| ·逻辑电路仿真 | 第62-63页 |
| ·SPDS在三相全控整流电路下的仿真 | 第63-73页 |
| ·三相全控桥整流电路特殊工作条件对SPDS的影响 | 第73-81页 |
| ·1号晶闸管门极开路 | 第73-75页 |
| ·1号晶闸管阳极开路 | 第75-76页 |
| ·1号晶闸管阴极开路 | 第76-78页 |
| ·空载 | 第78-80页 |
| ·全部晶闸管门极开路 | 第80-81页 |
| ·SPDS在三相有源逆变工作状态下的仿真 | 第81-87页 |
| ·三相有源逆变电路特殊工作条件对SPDS的影响 | 第87-95页 |
| ·1号晶闸管门极开路 | 第87-88页 |
| ·1号晶闸管阳极开路 | 第88-90页 |
| ·1号晶闸管阴极开路 | 第90-92页 |
| ·空载 | 第92-93页 |
| ·全部晶闸管门极开路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4章 硬件实验电路设计与实现 | 第97-103页 |
| ·SPDS硬件电路设计 | 第97-98页 |
| ·硬件电路与仿真电路的构成区别 | 第97-98页 |
| ·硬件电路工作过程 | 第98页 |
| ·SPDS的低压实验 | 第98-103页 |
| ·实验设计及其原理 | 第100页 |
| ·实验结论 | 第100-103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 ·总结 | 第103页 |
| ·展望 | 第103-105页 |
| 附图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113-11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