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儒服的概念 | 第8-14页 |
1、广义:儒化服饰 | 第8-13页 |
(1) 文献里的法服 | 第9-11页 |
(2) 金文里的命服 | 第11-12页 |
(3) 其它礼制服饰 | 第12-13页 |
2、狭义:儒家服饰 | 第13-14页 |
(1) 非生造概念 | 第13页 |
(2) 非学派制服 | 第13-14页 |
二、“儒服”的实质 | 第14-20页 |
1、文化交流的特殊语言 | 第14-15页 |
(1) 交流媒介 | 第15页 |
(2) 服饰观念 | 第15页 |
2、形式内容的辩证关系 | 第15-20页 |
(1) 分离 | 第17-19页 |
(2) 结合 | 第19-20页 |
(3) 规定 | 第20页 |
三、“儒服”的内涵 | 第20-24页 |
1、师儒阶层 | 第21-22页 |
2、文人雅士 | 第22-23页 |
3、求功名者 | 第23-24页 |
4、思想学派 | 第24页 |
四、“儒服”的外延 | 第24-33页 |
1、特征 | 第25-28页 |
(1) 头冠 | 第25-27页 |
(2) 袖袂 | 第27页 |
(3) 绅带 | 第27页 |
(4) 絇履 | 第27-28页 |
2、变易趋于简易 | 第28-29页 |
3、变易中的不易 | 第29-33页 |
(1) 特征继承表现 | 第30-31页 |
(2) 深衣复原行动 | 第31-33页 |
五、“儒服”的原理 | 第33-37页 |
1、自上而下的变革 | 第33页 |
2、动态发展的原理分析 | 第33-36页 |
(1) 分化与循环原理 | 第33-34页 |
(2) "传统现代化"原理 | 第34-35页 |
(3) 形式特征连续性原理 | 第35-36页 |
3、意义更新的原理分析 | 第36-37页 |
六、“儒服”的功能 | 第37-48页 |
1、考证社会历史线索 | 第38-39页 |
(1) 与出土文物互证,从而为认识先秦服饰提供可能 | 第38页 |
(2) 通过追溯“先王法服”来了解上古服饰 | 第38-39页 |
2、道德权威外在标志 | 第39-41页 |
3、证明儒家来源巫史 | 第41-46页 |
(1) 智识阶层发展演变 | 第42-44页 |
(2) 儒家起源分化历程 | 第44-46页 |
4、折射道统与治统关系 | 第46-48页 |
(1) 动态的稳定秩序 | 第47页 |
(2) 证明治统合法 | 第47页 |
(3) 道统与"中国" | 第47页 |
(4) 两者的循环论证 | 第47-48页 |
七、“儒服”的应用 | 第48-49页 |
1、与政治等级的关系 | 第48-49页 |
2、特定场合穿着即非流行时装原则 | 第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