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常用合成方法 | 第10-11页 |
| ·席夫碱配合物的应用 | 第11-14页 |
| ·氨基酸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况、研究意义和国内外动态 | 第14-16页 |
| ·氨基酸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况与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 ·铜、赖氨酸铜与席夫碱铜配合物 | 第16-20页 |
| ·铜的生理作用 | 第16-18页 |
| ·赖氨酸铜 | 第18-19页 |
| ·赖氨酸 | 第18-19页 |
| ·赖氨酸铜 | 第19页 |
| ·席夫碱的铜配合物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2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L-赖氨酸铜的合成表征与工艺优化 | 第23-29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实验 | 第23-24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L-赖氨酸铜的合成 | 第24页 |
| ·合成工艺的优化 | 第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 ·理化指标与红外光谱 | 第24-26页 |
| ·合成工艺的优化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L-赖氨酸缩水杨醛席夫碱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37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 | 第29-30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 ·L-赖氨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体(LSLK)的合成 | 第29-30页 |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 ·物理性质及元素分析 | 第30-31页 |
| ·紫外光谱 | 第31-32页 |
| ·红外光谱 | 第32-33页 |
| ·荧光性质 | 第33-34页 |
| ·TG&DTG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L-赖氨酸缩茴香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第37-47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实验 | 第37-39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 ·L-赖氨酸缩茴香醛席夫碱配体(LALK)的合成 | 第38页 |
| ·铜配合物的合成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 ·物理性质与元素分析 | 第39页 |
| ·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 | 第39-40页 |
| ·荧光性能 | 第40-42页 |
| ·TG&DTG及热分解动力学方程 | 第42-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赖氨酸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47-59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实验 | 第47-49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47页 |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 ·实验原理 | 第47-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 ·加入化合物后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曲线测定 | 第49-53页 |
| ·化合物的抑制率和IC_(50) | 第53-57页 |
| ·理论部分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 附录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 第68-77页 |
| (一) 微分和积分形式的动力学函数理论推导 | 第68-73页 |
| (二) 反应机理的推断 | 第73-74页 |
| (三) 微分和积分形式的动力学函数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