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11-15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安信信托案引出的法律问题 | 第15-20页 |
·安信信托案简介 | 第15-16页 |
·本案的争议焦点及法律分析 | 第16-19页 |
·本案原告资格的问题 | 第16-17页 |
·积极信托还是消极信托的判定 | 第17-18页 |
·“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与“银行理财计划”的产品划分问题 | 第18页 |
·信托财产的范围认定及损失的赔偿问题 | 第18-19页 |
·本案的困惑 | 第19-20页 |
第3章 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0-27页 |
·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认定 | 第20-22页 |
·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 | 第20-21页 |
·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含义 | 第21页 |
·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中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7页 |
·信托与委托的区别 | 第22-25页 |
·信托贷款与银行贷款的区别 | 第25-27页 |
第4章 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27-32页 |
·投资人与银行的委托关系 | 第27-29页 |
·投资人的义务 | 第27页 |
·银行的义务 | 第27-28页 |
·投资者、银行与第三人的关系 | 第28-29页 |
·银行与信托公司的信托关系 | 第29-30页 |
·银行的权利和义务 | 第29-30页 |
·信托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 第30页 |
·信托公司和借款人的借款合同关系 | 第30-31页 |
·信托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 第31页 |
·借款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31页 |
·其他法律关系 | 第31-32页 |
第5章 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 第32-40页 |
·银行和信托类法律规定不一致 | 第32-35页 |
·银行理财规定不系统 | 第32-33页 |
·信托法律规定的缺位 | 第33-35页 |
·银行理财计划和信托贷款计划不匹配致操作风险加大 | 第35-36页 |
·合同成立问题 | 第35页 |
·存续期间问题 | 第35-36页 |
·提前终止问题 | 第36页 |
·产品设计不规范容易产生责任推诿 | 第36-37页 |
·风险提示难充分 | 第36-37页 |
·银行的责任不明确 | 第37页 |
·信息批露不及时充分使投资者利益缺乏保护 | 第37-38页 |
·信息批露不能及时 | 第37-38页 |
·信息批露难以充分 | 第38页 |
·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使潜在风险增加 | 第38-40页 |
·不实宣传 | 第38-39页 |
·挪用资金 | 第39-40页 |
第6章 完善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法律规范的建议 | 第40-46页 |
·健全金融法律体系 | 第40-42页 |
·在分业体制下允许银行开展个别信托业务 | 第41页 |
·允许信托公司适当发展公募业务 | 第41-42页 |
·尽快制定和细化各类理财产品的操作规程 | 第42页 |
·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 第42-43页 |
·更新监管观念 | 第42-43页 |
·健全监管立法和执法体系 | 第43页 |
·提高监管行为的透明度 | 第43页 |
·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 | 第43页 |
·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 第43-44页 |
·应客观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 | 第44页 |
·明确费用承担和收益分配机制 | 第44页 |
·全面提示产品风险 | 第44页 |
·形成利益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完善投资人大会制度 | 第44-45页 |
·建立贷款保险制度 | 第45页 |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 第45-46页 |
·明确产品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45页 |
·加强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