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能源危机 | 第9页 |
| ·海洋能 | 第9-11页 |
| ·中国波浪能的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开孔沉箱式防波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岸式振荡水柱式波力发电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岸式振荡水柱波力发电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15-18页 |
| ·岸式振荡水柱波力发电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固定式波力发电装置的应用现状 | 第19-22页 |
| ·本研究的可行性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沉箱式防波堤兼作波力发电装置的可行性 | 第22-2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2. 沉箱防波堤兼做岸式振荡水柱波力发电装置的设计 | 第24-36页 |
| ·沉箱防波堤的设计条件 | 第24-25页 |
| ·水工建筑物种类 | 第24页 |
| ·水工建筑物等级 | 第24页 |
| ·设计水位 | 第24页 |
| ·波浪要素 | 第24页 |
| ·地质条件 | 第24页 |
| ·材料重度标准值 | 第24-25页 |
| ·沉箱防波堤顶高程及基床高程的确定 | 第25页 |
| ·沉箱防波堤主要尺寸的确定 | 第25-29页 |
| ·沉箱防波堤稳定性验算 | 第29-35页 |
| ·直立堤前的波浪形态 | 第29-30页 |
| ·波浪力计算 | 第30-32页 |
| ·沉箱防波堤稳定性计算 | 第32-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3. 沉箱防波堤兼作岸式波力发电装置的模型试验研究 | 第36-46页 |
| ·试验器材 | 第36-38页 |
| ·造波系统 | 第36-38页 |
| ·测量仪器 | 第38页 |
| ·实验模型设计 | 第38-42页 |
| ·试验水槽及模型比尺的选取 | 第38-40页 |
| ·稳定性试验的压力传感器布置 | 第40-41页 |
| ·沉箱气室捕能试验波高仪的布置 | 第41-42页 |
| ·试验内容与工况的组合 | 第42-45页 |
| ·沉箱防波堤稳定性试验内容与工况组合 | 第42页 |
| ·沉箱气室捕能试验内容与工况组合 | 第42-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4. 沉箱防波堤稳定性试验研究与优化计算 | 第46-56页 |
| ·沉箱防波堤的波浪力计算方法 | 第46-49页 |
|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 第46-48页 |
| ·沉箱防波堤稳定性计算过程 | 第48-49页 |
| ·试验数据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对比 | 第49-51页 |
| ·沉箱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 | 第51-55页 |
| ·沉箱防波堤的结构优化 | 第51-54页 |
| ·优化后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5. 沉箱气室波能转换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56-71页 |
| ·概述 | 第56页 |
| ·沉箱气室捕能试验分析 | 第56-70页 |
| ·沉箱气室内波面变化的时域分析 | 第56-59页 |
| ·气室内波面变化的频域分析 | 第5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1-73页 |
|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展望与设想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