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正文 | 第10-53页 |
1 厥阴病研究的争议与现状 | 第10-16页 |
·厥阴病提纲的争议 | 第10-11页 |
·326 条是厥阴病提纲证 | 第10页 |
·326 条非厥阴病提纲证 | 第10-11页 |
·326 条是上热下寒证提纲 | 第11页 |
·另设厥阴病提纲 | 第11页 |
·厥阴病本质的争议 | 第11-13页 |
·主热说 | 第11-12页 |
·主寒说 | 第12-13页 |
·主寒热说 | 第13页 |
·厥阴病主证的争议 | 第13-15页 |
·寒热错杂为主证 | 第13页 |
·神昏痉厥舌倦囊缩是主症 | 第13-14页 |
·“厥”为主症 | 第14-15页 |
·厥阴病主方的争议 | 第15页 |
·厥阴病篇有治厥阴病方 | 第15页 |
·厥阴病篇无治厥阴病方 | 第15页 |
·厥阴病篇条文的争议 | 第15-16页 |
·厥阴病篇只有四条 | 第15-16页 |
·厥阴病篇拆分意见 | 第16页 |
2 争论的焦点及分析 | 第16-18页 |
3 厥阴病实质研究 | 第18-21页 |
·“厥阴”的含义 | 第19-20页 |
·厥阴病的标准 | 第20-21页 |
4 厥阴病本证及分析论述 | 第21-30页 |
·厥阴上热下寒证 | 第22-24页 |
·乌梅丸一方治三病 | 第22-23页 |
·乌梅丸“又主久利” | 第23-24页 |
·乌梅丸治疗厥阴病 | 第24页 |
·厥热往来证 | 第24-25页 |
·厥阴厥逆证 | 第25-28页 |
·热厥证 | 第26页 |
·寒厥证 | 第26-28页 |
·厥阴下利证 | 第28-29页 |
·方名 | 第28页 |
·下重 | 第28-29页 |
·临床 | 第29页 |
·厥阴呕哕证 | 第29-30页 |
·头痛 | 第29-30页 |
·吴茱萸 | 第30页 |
5 厥阴病类似证的论述 | 第30-38页 |
·厥逆证类似证 | 第30-34页 |
·蛔厥乌梅丸证(338 条) | 第31页 |
·热厥白虎汤证(350 条) | 第31-32页 |
·寒厥四逆汤证(353 条、354 条) | 第32页 |
·痰厥瓜蒂散证(355 条) | 第32-33页 |
·水厥茯苓甘草汤证(356 条) | 第33页 |
·冷结关元厥证(340 条) | 第33-34页 |
·上热下寒证类似证 | 第34-35页 |
·麻黄升麻汤证(357 条) | 第34页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359 条) | 第34-35页 |
·下利证类似证 | 第35-36页 |
·四逆汤证与通脉四逆汤证(370 条、372 条) | 第35页 |
·小承气汤证(374 条) | 第35-36页 |
·栀子豉汤证(375 条) | 第36页 |
·呕哕证类似证 | 第36-38页 |
·四逆汤证(377 条) | 第36页 |
·小柴胡汤证(379 条) | 第36-37页 |
·哕的辨析 | 第37-38页 |
6 其它条文分析讨论 | 第38-42页 |
·厥阴病的治禁 | 第38-39页 |
·厥阴病阳复欲愈之候 | 第39-40页 |
·厥阴病阳复太过之候 | 第40页 |
·厥阴病阳亡之候 | 第40-41页 |
·厥阴病欲解之时 | 第41-42页 |
·厥阴病下利之兆 | 第42页 |
7 厥阴病篇方药临床活用 | 第42-53页 |
·乌梅丸的活用 | 第42-45页 |
·白头翁汤的活用 | 第45-46页 |
·当归四逆汤的活用 | 第46-49页 |
·吴茱萸汤的活用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