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假单胞菌株M18吩嗪合成基因簇表达调控及其产物发酵优化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7页
 第1节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第15-18页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第15-17页
   ·PGPR 生物防治第17页
   ·假单胞菌-最佳的生防菌第17-18页
 第2节 假单胞菌的生防机制第18-24页
   ·根际定殖第18-19页
   ·系统抗性的诱导第19页
   ·分泌铁载体第19-20页
   ·分泌抗生素第20-24页
     ·抗生素的种类及多样性第20-22页
     ·抑制疾病的作用机制第22页
     ·几种典型抗生素的特点第22-24页
 第3节 吩嗪合成及分子调控机制第24-35页
   ·吩嗪的简介第24-25页
   ·吩嗪的生物合成和功能第25-28页
   ·吩嗪生物合成的调控第28-35页
     ·全局调控系统第28-29页
     ·群体感应第29-32页
     ·环境因素的调控第32-33页
     ·Small RNA 的调控第33-35页
 第4节 商业化农用抗生素的发展第35-44页
   ·菌株的筛选与改良第36-37页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37-40页
   ·发酵过程优化的代谢调控第40-44页
   ·系统生物学方法整体提高菌株和发酵优化第44页
 第5节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44-47页
第二章 假单胞菌M18 吩嗪合成基因簇特点及功能分析第47-62页
   ·引言第47-48页
   ·材料与方法第48-52页
     ·菌株及引物第48-49页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第49页
     ·PCR 的引物及反应条件第49-50页
     ·DNA 提取,胶回收,质粒抽提第50页
     ·酶切和酶连反应第50-51页
     ·细菌接合转移第51页
     ·生长曲线测定及PCA 定量第51-52页
   ·结果与分析第52-59页
     ·phz 合成基因簇PCR 扩增与测序第52-53页
     ·phz 合成基因簇上下游基因PCR 扩增与测序第53-54页
     ·两个phz 基因簇扩增,体外突变第54-57页
     ·构建两个phz 基因突变菌株M18P1 和M18P2 和验证第57-58页
     ·phz1 和 phz2 基因簇对 PCA 合成的影响第58-59页
   ·讨论第59-62页
第三章 GacA 和QS 对假单胞菌M18 两个phz 基因簇调控第62-87页
   ·引言第62-63页
   ·材料和方法第63-71页
     ·菌株和质粒第63-64页
     ·构建两个phz 基因的突变菌株M18GP1 和M18GP2 及验证第64-65页
     ·RNA 提取步骤第65-66页
     ·DNase 处理 RNA 样品第66页
     ·反转录第66-67页
     ·5’race 方法确定转录起始位点第67-69页
     ·RT-PCR 测定phz 基因簇表达的转录物第69-70页
     ·转录融合 phz1-lacZ 及 phz2-lacZ 的构建第70页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第70-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83页
     ·GacA 对两个phz 吩嗪簇产PCA 的调控第71-73页
     ·RT-PCR 检测 gacA 对 phz1,phz2 表达的调控作用第73-74页
     ·确定两个phz 基因簇转录起始位点第74-76页
     ·GacA 对两个phz 合成基因簇的区别性调控第76-77页
     ·两个phz 基因簇调控区域系统缺失及GacA 的调控作用第77-81页
     ·群体感应系统 RhlR 和 LasR 对 phz1 和 phz2 基因簇的调控作用第81-83页
   ·讨论第83-87页
第四章 环境条件对PCA 合成的调控第87-101页
   ·引言第87-88页
   ·材料和方法第88-89页
     ·菌株、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88页
     ·环境条件对细胞生长和PCA 产量的影响第88-89页
     ·营养条件对细胞生长和PCA 产量的影响第89页
     ·细胞浓度和PCA 测定第89页
     ·统计分析第89页
   ·结果和分析第89-98页
     ·假单胞菌 M18 中 PCA 生产依赖于细胞的生长,并受gacA 基因负调控第89-90页
     ·环境条件(pH,温度,氧浓度)的影响第90-94页
     ·营养因素对细胞生长和PCA 产量的影响第94-98页
   ·讨论第98-101页
第五章 响应面方法优化M18G 菌株发酵培养基第101-115页
   ·引言第101-102页
   ·材料和方法第102-104页
     ·菌种和培养基第102页
     ·试验方法第102-104页
   ·结果与分析第104-113页
     ·PB 设计筛选关键营养组分第104-106页
     ·RSM 优化培养基组分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第106-109页
     ·营养成分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第109-112页
     ·发酵罐验证第112-113页
   ·讨论第113-115页
第六章分批发酵和流加发酵优化控制策略第115-142页
   ·引言第115-116页
   ·材料与方法第116-119页
     ·菌株、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116页
     ·发酵罐发酵第116-117页
     ·发酵液中残糖的测定第117-118页
     ·pH 值和溶氧浓度(DO )控制第118页
     ·葡萄糖流加的控制第118页
     ·发酵参数测量方法第118-119页
   ·结果与分析第119-139页
     ·转速的影响第119-124页
     ·分批发酵动力学及模型建立第124-127页
     ·发酵模型的分析和验证第127-129页
     ·分批发酵过程的pH 控制第129-131页
     ·转速和pH 值联合控制第131-132页
     ·初糖浓度的影响第132-133页
     ·溶氧浓度控制第133-135页
     ·以溶氧浓度变化为反馈指标流加发酵第135-137页
     ·流加发酵控制结果分析第137-139页
   ·讨论第139-142页
总结及展望第142-145页
创新点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66页
附录II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及设备第166-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9-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链球菌噬菌体SMP裂解酶和受体研究
下一篇:蚕丝丝素纤维增强聚(ε-己内酯)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