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导论第14-32页
 一、语境:一个从语用学借用的概念第14-17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第17-21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4页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方法与意义第24-30页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30-32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第32-58页
 第一节 "何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外在语境第33-48页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的语境第33-39页
  二、原生态语境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第39-44页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语境下的基本原理何以需要中国化第44-48页
 第二节"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在语境第48-58页
  一、政治经济环境:变迁与转型的十字路口第48-50页
  二、革命环境: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第50-51页
  三、思想文化:从"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第51-54页
  四、民族心理:从对资本主义的"认异"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第54-57页
  五、时代主题:革命与战争的历史拐点第57-58页
第二章 文本互动(上):不同路径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差异第58-112页
 第一节 "以日解马":日本语境"学理的"马克思主义第59-75页
  一、因缘相机:日本成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渠道第59-61页
  二、学理解读:日本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第61-68页
  三、取径东洋:马克思主义从日本语境来到中国第68-71页
  四、效果向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第71-75页
 第二节 "以欧解马":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第75-87页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什么是法国?第75-79页
  二、从原生态到中国态:欧洲语境"行动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第79-83页
  三、欧洲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第83-87页
 第三节 "以美解马":美国语境"空想的和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第87-97页
  一、留美学生为什么没有成为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主体第87-91页
  二、美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来到中国的第91-97页
 第四节 "以苏解马":苏俄语境"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第97-109页
  一、革命感召: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引力第97-100页
  二、以苏解马:俄国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第100-104页
  三、以俄为师:苏俄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第104-106页
  四、语境变换: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可能会"水土不服"第106-109页
 第五节 语境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109-112页
  一、营造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宽松政治环境第109-110页
  二、营造适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文化环境第110-111页
  三、把"觅马"与语境建设结合起米第111-112页
第三章 文本互动(下):早期中国知识精英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第112-169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第113-159页
  一、只鳞片爪:西学东渐语境下中国人初知社会主义第113-117页
  二、海外借力:维新语境下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社会主义的解读第117-124页
  三、国内使力:资产阶级革命语境下革命派给三民主义寻找依据第124-135页
  四、共同神髓:以无政府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第135-139页
  五、改造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语境下初步寻求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第139-159页
 第二节 选择性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第159-169页
  一、马克思主义的某一部分理论被优先选择传播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步第159-162页
  二、传播者选择的主观性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上的差异性第162-165页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梯次灌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间上交错第165-166页
  四、马克思主义文本来源的多路径使多种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空间上并存第166-167页
  五、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中国式的解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烙上中国传统色彩第167-169页
第四章 思想交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的历程第169-237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的文化进路第170-183页
  一、西学科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171-173页
  二、西学制度:"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第173-175页
  三、西学观念:"文化启蒙"第175-176页
  四、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第176-183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第183-220页
  一、思想灵魂:"问题"抑或"主义"第184-199页
  二、道路抉择:"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第199-213页
  三、改造方略:马克思主义抑或无政府主义第213-220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对话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第220-237页
  一、"中国式……主义"的空想与实践第222-227页
  二、三民主义的变异与升华第227-231页
  三、自由主义的潮起与潮落第231-237页
第五章 视界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范畴形成和问题域的提出第237-279页
 第一节 文本与解读者互动中的视界融合第237-245页
  一、同质文化互动中的视界融合第237-240页
  二、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界融合第240-243页
  三、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理解者的视界融合第243-245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重要范畴与中国语词的对接和语义的转换第245-264页
  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246-249页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第249-252页
  三、资产者、资产阶级;无产者、无产阶级第252-254页
  四、阶级、阶级斗争、国家、革命第254-258页
  五、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第258-261页
  六、思想、理论、意识、意识形态第261-264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域的提出第264-279页
  一、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问题第265-267页
  二、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第267-271页
  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271-273页
  四、中国革命的同盟军问题第273-276页
  五、中国革命的军事路线问题第276-279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语境动因第279-301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新语境第279-287页
  一、中国的革命环境第280页
  二、社会政治环境第280-282页
  三、国际环境第282-283页
  四、思想文化环境第283-287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第287-296页
  一、内涵与旨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88-292页
  二、必要与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证第292-295页
  三、方法与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295-296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后续展开与前瞻第296-301页
  一、六中全会到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成为全党的共识第296-297页
  二、七大到改革开放前:马列主义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第二次结合在曲折中发展第297-299页
  三、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99-301页
结语 从两个不等式到两个等式:语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301-305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05-306页
参考文献第306-312页
后记第312页

论文共3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盟地区政策改革与效应研究
下一篇: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