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 第10-13页 |
第一节 学界的观点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笔者的看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的认定 | 第13-25页 |
第一节 危害行为的认定 | 第13-15页 |
一、什么是交通运输? | 第13-14页 |
二、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 第14页 |
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认定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危害结果的认定 | 第15-19页 |
一、危害结果必须是交通事故 | 第15-16页 |
二、死亡或者重伤的范围是否包括肇事行为人本人及其近亲属? | 第16-17页 |
三、交通肇事罪所造成财产损失的范围如何认定?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19-21页 |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 第19-20页 |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时空范围的认定 | 第21-25页 |
一、交通肇事罪的空间范围 | 第21-23页 |
二、交通肇事罪的时间条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危险驾驶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危险驾驶行为的含义 | 第25-26页 |
一、危险驾驶行为的概念 | 第25-26页 |
二、危险驾驶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6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的做法 | 第26-28页 |
一、孙伟铭醉酒无证驾驶案 | 第26-27页 |
二、胡斌飙车案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对危险驾驶行为的认定 | 第28-33页 |
一、立法说 | 第28-29页 |
二、法律解释说 | 第29页 |
三、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分类规制 | 第29-33页 |
第四章 交通肇事罪中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 | 第33-40页 |
第一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 | 第33-36页 |
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概念 | 第33页 |
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性质 | 第33-34页 |
三、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交通事故责任 | 第36-38页 |
一、相关规定 | 第36页 |
二、《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交通事故责任不同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司法实践中将两者混同的弊端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在交通肇事罪中法律地位的不明确性 | 第40-41页 |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与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的不一致性 | 第41-42页 |
三、“因逃逸致人死亡”对共同犯罪理论的颠覆性 | 第42页 |
第二节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人”的认定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司法认定 | 第43-49页 |
一、“逃逸”行为分析 | 第43-46页 |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及认定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