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图表索引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导论(含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第15-17页 |
2.恶性肿瘤侵袭与转移的研究 | 第17-20页 |
3.基因芯片技术在肿瘤转移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4.系统生物学理念在高通量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 第21-24页 |
5.存在的问题及本实验室前期的相关工作基础 | 第24页 |
6.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肺鳞癌淋巴转移相关分子网络的构建及初步验证 | 第26-51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26-41页 |
1.肺鳞癌肿瘤及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26-27页 |
2.肺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筛选以及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第27-39页 |
·基因芯片数据的均一化 | 第27-28页 |
·肺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28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28-34页 |
·肺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第34-39页 |
3. 肺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共表达网络的生物学实验验证 | 第39-41页 |
·dlk1基因高表达对H520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dlk1基因高表达对adamtsl4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0-41页 |
二、讨论 | 第41-51页 |
1. 临床相关研究入组样本的质量控制 | 第41页 |
2. 基于双色荧光标记的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的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3. 高通量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49页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42-43页 |
·表型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挑选标准 | 第43-44页 |
·差异表达基因列表的生物学功能注释 | 第44-46页 |
·共表达分子网络的构建 | 第46-49页 |
4. 共表达分子网络的生物学实验验证 | 第49-51页 |
第三章 dlk1基因作用于肺鳞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理 | 第51-77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51-63页 |
1. dlk1基因在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 | 第51-53页 |
·dlk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 第51-52页 |
·dlk1基因在肺癌和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系中的表达 | 第52-53页 |
2. dlk1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3-54页 |
3. dlk1基因过表达对H520细胞表型的影响 | 第54-58页 |
·稳定表达外源性dlk1基因的H520细胞的获得与筛选 | 第54-55页 |
·dlk1基因过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 第55-57页 |
·dlk1基因稳定高表达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4. dlk1调节H520细胞侵袭能力的分子机制 | 第58-62页 |
·稳定表达dlk1基因上调H520细胞中mmp9的表达及其活性形式分泌 | 第58-59页 |
·dlk1高表达激活NOTCH及NF-κB通路 | 第59-61页 |
·dlk1通过NOTCH通路调节MMP9表达 | 第61-62页 |
5. dlk1基因表达异常的分子机理初探 | 第62-63页 |
二、讨论 | 第63-77页 |
1. dlk1基因基本信息 | 第63-64页 |
2. dlk1基因与恶性肿瘤 | 第64-65页 |
3. dlk1基因的克隆策略 | 第65-66页 |
4. dlk1基因促进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 第66-67页 |
5. dlk1基因促进细胞侵袭的分子机制 | 第67-74页 |
·dlk1基因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 第67-68页 |
·dlk1基因促进细胞中MMP9的表达及其活性形式的分泌 | 第68-70页 |
·dlk1基因调节MMP9表达的分子机制 | 第70-74页 |
6. dlk1基因对细胞内复杂分子网络的影响 | 第74-75页 |
7. dlk1基因异常表达的分子机制 | 第75-77页 |
第四章 pN0肺鳞癌淋巴转移风险相关标志蛋白的筛选及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77-88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77-82页 |
·个候选肿瘤标志蛋白在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第77-78页 |
2.肺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模型的构建 | 第78-81页 |
3.利用淋巴结转移风险模型评估pN0肺鳞癌预后 | 第81-82页 |
二、讨论 | 第82-88页 |
1.组织病理学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现状 | 第82-83页 |
2.构建肺鳞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数学模型的策略及其依据 | 第83-86页 |
3.采用原发灶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构建肺鳞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 第86-88页 |
第五章 材料与方法 | 第88-111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88-99页 |
1.肺癌患者及其手术切除组织样品 | 第88-89页 |
2.细胞系 | 第89页 |
3.菌株及质粒载体 | 第89-91页 |
4.引物序列 | 第91-92页 |
5.抗体 | 第92-94页 |
6.主要试剂 | 第94-96页 |
7.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96-98页 |
8.主要仪器 | 第98页 |
9.主要分析软件 | 第98-9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99-111页 |
1.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99-106页 |
2.细胞生物学方法 | 第106-109页 |
3.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第109页 |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109-110页 |
5.统计学分析 | 第110-111页 |
全文总结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课题资助基金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