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部分 建立阿司匹林人体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PK/PD)数学模型 | 第15-3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5-30页 |
(一) 阿司匹林药代动力学概述 | 第16-17页 |
(二) 阿司匹林药代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17-22页 |
(三) 阿司匹林的药效动力学概述 | 第22-23页 |
1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 第22-23页 |
2 阿司匹林的药效学评价方法 | 第23页 |
(四) 阿司匹林的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五)、单次口服的阿司匹林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六)、多次口服的阿司匹林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26-30页 |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运用阿司匹林PK/PD数学模型模拟不同给药方法效果的研究 | 第32-6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2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32-33页 |
三、资料和方法 | 第33-40页 |
(一) 研究方法与模拟试验设计 | 第33页 |
(二) 阿司匹林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40页 |
(三) 临界值的设定 | 第40页 |
(四) 数据的处理 | 第40页 |
四、结果 | 第40-62页 |
(一) 每日两次服药的结果 | 第40-47页 |
1 药效-时间曲线 | 第40-45页 |
2 药效动力学参数 | 第45页 |
3 量效曲线 | 第45-47页 |
(二) 每日一次服药的结果 | 第47-53页 |
1 药效-时间曲线 | 第47-52页 |
2 药效动力学参数 | 第52页 |
3 量效曲线 | 第52-53页 |
(三) 隔日一次服药的结果 | 第53-61页 |
1 药效-时间曲线 | 第53-59页 |
2 药效动力学参数 | 第59-60页 |
3 量效曲线 | 第60-61页 |
(四) 三种服药方法的汇总对比 | 第61-62页 |
五、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62-65页 |
第三部分 运用阿司匹林PK/PD数学模型模拟低顺应性服药的效果研究 | 第65-7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65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65页 |
二、资料和方法 | 第65-66页 |
(一) 研究方法及模拟试验设计 | 第65-66页 |
(二) 阿司匹林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三) 临界值的设定 | 第66页 |
(四)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66-69页 |
(一) 效时曲线 | 第66-67页 |
(二) 总无效间期 | 第67-68页 |
(三) 总无效间期与服药剂量和顺应性程度的关系曲线分析 | 第68-69页 |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69-71页 |
总结 | 第71-72页 |
论文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1 | 第74-103页 |
附录2 | 第103-104页 |
综述 | 第104-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