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我国的耕地资源 | 第10-11页 |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第11-12页 |
| ·GIS在耕地资源管理上的应用现状 | 第12页 |
| ·基本概念 | 第12-15页 |
| ·土地 | 第12-13页 |
| ·耕地 | 第13-15页 |
| ·耕地后备资源 | 第15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关系 | 第15-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 第19-20页 |
| ·为土地开发复垦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 第20-21页 |
|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要求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评价 | 第2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总体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与体系 | 第24-33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6-27页 |
| ·土地稀缺原理 | 第27-28页 |
|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28页 |
|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28-30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 第30-33页 |
| ·土地适宜纲 | 第30-31页 |
| ·土地适宜级 | 第31页 |
| ·土地适宜亚级 | 第31页 |
| ·土地适宜单元 | 第31-32页 |
|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GIS在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 ·GIS在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信息处理和分析的组成部分 | 第33页 |
|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信息的处理过程 | 第33-35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中GIS软件的应用 | 第35-37页 |
| ·MAPGIS数据管理 | 第35-36页 |
| ·MAPGIS的C++类组织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7-49页 |
| ·建立评价单元 | 第37-39页 |
| ·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 | 第37-38页 |
| ·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 | 第38-3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9-41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 | 第41-43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1-42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 ·参评因素的选择 | 第43-46页 |
| ·影响耕地后备资源适应性的因素 | 第43-44页 |
| ·参评因素选取的一般原则 | 第44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参评因素选取的方法 | 第44-46页 |
| ·参评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46-47页 |
| ·适宜性等级划分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实现 | 第49-65页 |
| ·研究区背景与资料收集 | 第49-53页 |
| ·地理位置 | 第49页 |
| ·自然条件 | 第49-50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50-51页 |
| ·资料的收集 | 第51-53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系统主界面及主要功能 | 第53-54页 |
| ·姚安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 第54-61页 |
| ·坡向图的生成 | 第54-55页 |
| ·土壤图的生成 | 第55-56页 |
| ·图斑属性的空间继承 | 第56页 |
| ·可开垦和可复垦耕地地块初步检索 | 第56-57页 |
| ·可开垦和可复垦耕地的适宜性分析 | 第57-58页 |
| ·可耕后备耕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等级的分级 | 第58-61页 |
| ·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61-65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65-67页 |
|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