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22页 |
前言 | 第22-3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22-29页 |
·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 第22-25页 |
·液相色谱与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 第23页 |
·HPLC-CL 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HPLC–CL 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中药酚类活性成分的分析 | 第25-27页 |
·酚类化合物的性质 | 第25页 |
·酚类活性成分的分析 | 第25-27页 |
·微透析采样技术 | 第27-29页 |
2.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一部分 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山奈酚浓度及药动学研究 | 第34-55页 |
中文摘要 | 第34-35页 |
英文摘要 | 第35-36页 |
1. 前言 | 第36-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7-3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8-39页 |
·动物 | 第39页 |
·化学发光与色谱条件 | 第39-40页 |
·血浆样品处理 | 第40页 |
3. 方法与结果 | 第40-48页 |
·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 第40-41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41-46页 |
·专属性 | 第41-43页 |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43-45页 |
·精密度、准确度与提取回收率 | 第45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5-46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内标的选择 | 第48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8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48-49页 |
·可能的代谢产物研究 | 第49-50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50页 |
5.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第二部分 微透析–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血和脑组织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 | 第55-67页 |
前言 | 第55-56页 |
1 丹参的有效成分 | 第56-61页 |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 第56-57页 |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动学研究 | 第57-60页 |
·生物样品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测定方法 | 第58-59页 |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 | 第58页 |
·检测方法 | 第58-59页 |
·丹参水溶性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 第59页 |
·丹参水溶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 第59页 |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 | 第59-60页 |
·目前丹参酚类活性成分药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2 微透析采样技术 | 第61-62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实验一 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丹参及其制剂中六种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含量 | 第67-82页 |
中文摘要 | 第67-68页 |
英文摘要 | 第68-69页 |
1. 前言 | 第69页 |
2. 材料 | 第69-7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69-7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71-72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72页 |
·供试品溶液、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72-73页 |
·复方丹参片供试品溶液 | 第72页 |
·复方丹参片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第72-73页 |
·注射用丹参(冻干)供试品溶液 | 第73页 |
·丹参滴注液供试品溶液 | 第73页 |
·丹参药材提取物供试品溶液 | 第73页 |
3. 方法与结果 | 第73-79页 |
·色谱条件与化学发光条件 | 第73-74页 |
·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 第74-76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76-77页 |
·专属性 | 第76页 |
·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 第76-77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77页 |
·样品分析 | 第77-79页 |
4. 讨论 | 第79-80页 |
·液相色谱和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 第79-80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80页 |
·展望 | 第80页 |
5.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实验二 丹参滴注液给药后 SD 大鼠血和脑微透析液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 第82-104页 |
中文摘要 | 第82-83页 |
英文摘要 | 第83-84页 |
1. 前言 | 第84-85页 |
2. 材料 | 第85-86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85-8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86页 |
·动物 | 第86页 |
3. 方法与结果 | 第86-98页 |
·色谱条件与化学发光条件的优化 | 第86-87页 |
·微透析样品采集 | 第87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87-94页 |
·专属性 | 第87-90页 |
·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 第90-91页 |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91-92页 |
·稳定性 | 第92-94页 |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 第94-96页 |
·流速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第94-95页 |
·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第95页 |
·探针回收率的稳定性 | 第95-96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96-98页 |
4. 讨论 | 第98-101页 |
·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 | 第98-99页 |
·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 第98页 |
·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 第98-99页 |
·微透析条件的选择 | 第99-100页 |
·灌流液的选择 | 第99页 |
·灌流速度和采样时间间隔的选择 | 第99-100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100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00-101页 |
5. 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实验三 丹参提取物灌胃后 SD 大鼠血和脑微透析液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 第104-122页 |
中文摘要 | 第104-105页 |
英文摘要 | 第105-107页 |
1. 前言 | 第107-108页 |
2. 材料 | 第108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0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08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08页 |
·动物 | 第108页 |
3. 方法与结果 | 第108-119页 |
·丹参药材提取 | 第108页 |
·色谱条件与化学发光条件 | 第108-109页 |
·微透析样品采集 | 第109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109-111页 |
·专属性 | 第109-111页 |
·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 第111页 |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111页 |
·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 | 第111-115页 |
·流速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 第113页 |
·探针回收率的稳定性 | 第113-114页 |
·回收率实验结论 | 第114-115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115-119页 |
4. 讨论 | 第119-120页 |
·色谱条件和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 第119页 |
·药动学研究 | 第119-120页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20页 |
5. 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2页 |
全文总结 | 第122-123页 |
附录 | 第123-125页 |
1. 个人简历 | 第123页 |
2.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124页 |
3.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4页 |
4. 参加的学术会议情况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综述 | 第126-136页 |
化学发光法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第126-136页 |
1. 流动注射与化学发光分析法联用(FIA- CL) | 第126-130页 |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 | 第127-128页 |
·增强作用 | 第127页 |
·抑制作用 | 第127-128页 |
·催化作用 | 第128页 |
·高锰酸钾体系 | 第128-129页 |
·四价铈化学发光体系 | 第129-130页 |
·其它化学发光体系 | 第130页 |
2. 电致化学发光 | 第130-131页 |
3. 化学发光传感器技术 | 第131页 |
4. 化学发光与分离技术联用 | 第131-133页 |
·高效液相与化学发光联用(HPLC-CL) | 第131-133页 |
·毛细管电泳与化学发光联用(CE- CL) | 第133页 |
5. 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