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插图索引 | 第7-8页 |
附表索引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20页 |
·企业契约理论 | 第20-21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3页 |
·基金代理问题 | 第23-24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3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8-32页 |
3 建立我国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40页 |
·我国基金管理人激励机制的现存问题 | 第32-35页 |
·基金业绩与投资者报酬不成正比 | 第32-33页 |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利益冲突 | 第33-34页 |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匹配 | 第34-35页 |
·不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35页 |
·我国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35-40页 |
·我国基金管理人的显性需求 | 第35-38页 |
·我国基金管理人隐性激励的不成熟性 | 第38-40页 |
4 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的中外比较 | 第40-56页 |
·中外基金业发展历程回顾 | 第40-47页 |
·美国基金业发展历程回顾 | 第40-42页 |
·中国基金业发展历程回顾 | 第42-47页 |
·中外基金管理人激励机制比较研究 | 第47-56页 |
·美国基金管理人激励机制的发展历程简介 | 第47-48页 |
·中国基金管理人激励机制的发展历程简介 | 第48-49页 |
·中美基金管理人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49-56页 |
5 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的基金管理费率实证分析 | 第56-66页 |
·B-S期权定价模型 | 第56-57页 |
·期权的基本概念 | 第56页 |
·B-S期权定价模型 | 第56-57页 |
·B-S期权定价模型与基金管理费率结构设计的结合 | 第57-59页 |
·期权思想的应用 | 第57-59页 |
·实证研究 | 第59-66页 |
·基金收益波动率的估计 | 第59-61页 |
·最低收益率目标下的管理费率结构 | 第61-62页 |
·上下限收益率目标下的管理费率结构 | 第62-66页 |
6 完善我国基金管理人激励机制的建议 | 第66-74页 |
·完善我国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 | 第66-68页 |
·将BS期权引入基金管理费率结构 | 第66页 |
·引入业绩激励 | 第66-67页 |
·区分不同类型基金管理费率 | 第67-68页 |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 第68页 |
·加强投资者教育 | 第68-70页 |
·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署 | 第69页 |
·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 | 第69页 |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 | 第69-70页 |
·积极开展投资者调查工作 | 第70页 |
·建立健全的基金管理人声誉机制 | 第70-71页 |
·加强基金托管人制度建设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