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凤尾菇菌丝体及发酵液抗菌组分的分离及活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6页
目录第6-10页
绪论第10-26页
第一章 凤尾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及萃取相抗菌活性第26-34页
   ·实验材料第26-27页
     ·凤尾菇菌丝体第26页
     ·供试细菌与真菌第26页
     ·培养基第26-27页
     ·实验试剂第27页
     ·实验仪器第27页
   ·实验方法第27-28页
     ·凤尾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的制备第27页
     ·凤尾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的萃取第27-28页
     ·抑制细菌活性实验第28页
     ·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实验第28页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凤尾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得率第28-29页
     ·凤尾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的抑细菌活性第29页
     ·凤尾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萃取相的抑细菌活性第29-30页
     ·凤尾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的抑真菌菌丝生长活性第30页
     ·凤尾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萃取相的抑真菌菌丝生长活性第30-31页
   ·讨论第31-34页
第二章 凤尾菇发酵液萃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第34-42页
   ·实验材料第34-35页
     ·凤尾菇发酵液第34页
     ·供试细菌与真菌第34页
     ·培养基第34页
     ·实验试剂第34页
     ·实验仪器第34-35页
   ·实验方法第35-36页
     ·凤尾菇发酵液萃取物的制备第35页
     ·抑制细菌活性实验第35页
     ·发酵液萃取物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MIC)的测定第35页
     ·抑制真菌菌丝生长活性实验第35-36页
     ·抑制真菌孢子萌发活性实验第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凤尾菇发酵液萃取物的抑细菌活性第36-37页
     ·凤尾菇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MIC)第37页
     ·凤尾菇发酵液正丁醇萃取物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MIC)第37-38页
     ·凤尾菇发酵液萃取物对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第38-39页
     ·凤尾菇发酵液萃取物对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第39-40页
   ·讨论第40-42页
第三章 凤尾菇发酵液抗细菌组分分离及其活性研究第42-50页
   ·实验材料第42-43页
     ·凤尾菇发酵液萃取物的制备第42页
     ·供试细菌第42页
     ·培养基第42页
     ·实验试剂第42页
     ·实验仪器第42-43页
   ·实验方法第43-44页
     ·硅胶薄层层析第43页
     ·发酵液萃取物的硅胶柱层析分离第43-44页
     ·发酵液萃取物组分的活性检测第44页
     ·发酵液萃取物部分组分的GC-MS分析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47页
     ·乙酸乙酯萃取物组分分离及抑菌活性第44-45页
     ·正丁醇萃取物组分分离及抑菌活性第45页
     ·乙酸乙酯萃取物EPsc1组分的GC-MS成分分析第45-46页
     ·正丁醇萃取物NPsc1组分的GC-MS成分分析第46-47页
   ·讨论第47-50页
第四章 凤尾菇发酵液抑枇杷炭疽病菌组分分离及其活性研究第50-62页
   ·实验材料第50-51页
     ·凤尾菇发酵液萃取物的制备第50页
     ·供试真菌第50页
     ·培养基第50页
     ·实验试剂第50页
     ·实验仪器第50-51页
   ·实验方法第51-52页
     ·硅胶薄层层析第51页
     ·发酵液萃取物组分分离和活性跟踪第51页
     ·组分EPSC4的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和活性检测第51-52页
     ·活性组分的GC-MS分析第52页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及样品观察第52页
     ·透视电镜样品的制备及样品观察第52页
   ·结果与分析第52-60页
     ·乙酸乙酯萃取物分离组分对枇杷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第52-53页
     ·正丁醇萃取物分离组分对枇杷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第53-54页
     ·凝胶层析分离组分对枇杷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第54-55页
     ·组分EPsc4-1对枇杷洃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第55-56页
     ·组分EPsc4-1对枇杷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第56-57页
     ·组分EPsc4-1的GC-MS分析第57页
     ·组分EPsc4-1对枇杷炭疽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第57页
     ·组分EPsc4-1对枇杷炭疽病菌菌丝超微结构的影响第57-60页
   ·讨论第60-62页
第五章 结论第62-64页
图版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2-74页
致谢第74-76页
个人简历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杉林生物量空间异质性研究
下一篇:从蛹虫草栽培残渣中提取分离虫草素及其抑制肿瘤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