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延性抗震设计发展历史及提出背景 | 第8-9页 |
| ·汶川大地震中关于桥梁灾害特点及本文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 ·桥梁上部结构震害 | 第10页 |
| ·桥梁支座震害 | 第10页 |
| ·基础震害 | 第10页 |
| ·桥梁结构下部结构震害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桥墩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18-34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试验目的 | 第18页 |
| ·模型试件设计 | 第18-20页 |
| ·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试验结果 | 第20-21页 |
| ·混凝土 | 第20-21页 |
| ·钢筋 | 第21页 |
| ·模型试验制作 | 第21-23页 |
| ·测试方案及仪器设备 | 第23-27页 |
| ·荷载测试系统 | 第23-24页 |
| ·钢筋及混凝土应变测试 | 第24页 |
| ·测试仪器及设备 | 第24-27页 |
| ·加载制度 | 第27-31页 |
| ·墩顶轴向力加载 | 第27-28页 |
| ·墩顶侧向力加载 | 第28-31页 |
| ·试验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31-34页 |
| ·模型试件安装、调试等准备阶段 | 第31页 |
| ·试验阶段 | 第31-32页 |
| ·试验流程图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48页 |
| ·试件试验过程及最终破坏形态 | 第34-38页 |
| ·Column0910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34-35页 |
| ·Column1210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35-36页 |
| ·Column1220 试件现象和破坏形式 | 第36-37页 |
| ·Column1510 试件现象和破坏形式 | 第37-38页 |
| ·箍筋的受力分析 | 第38-45页 |
| ·箍筋随延性系数的变化规律 | 第39-42页 |
| ·不同位移延性时箍筋抗剪能力的变化 | 第42-45页 |
| ·反复荷载作用下试件的滞回性能 | 第45-47页 |
| ·试件的骨架曲线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桥墩抗剪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48-70页 |
| ·关于抗剪强度的主要理论 | 第48-50页 |
| ·桁架-拱模型理论 | 第48-49页 |
| ·极限破坏理论 | 第49页 |
| ·压力场理论 | 第49-50页 |
| ·关于桥墩抗剪能力计算的介绍 | 第50-56页 |
| ·Priestley 等人建议公式 | 第50-51页 |
| ·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ATC-32 公式 | 第51-52页 |
| ·美国加州运输局的桥梁设计规范Caltrans 公式 | 第52-53页 |
| ·日本公路桥梁抗震规范公式 | 第53-54页 |
|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公式 | 第54-55页 |
| ·五桥墩抗剪能力公式总结 | 第55-56页 |
| ·PRIESTLEY 等人建议公式的分析 | 第56-58页 |
| ·Priestley 公式能力需求关系曲线分析 | 第56-57页 |
| ·试验模型墩高参数的分析 | 第57-58页 |
| ·桥墩破坏形式的分析 | 第58-63页 |
| ·桥墩破坏形式的介绍 | 第58-59页 |
| ·桥墩破坏形式及其判定公式 | 第59-60页 |
| ·桥墩破坏形式的分析 | 第60-63页 |
| ·抗剪能力计算公式的比较分析 | 第63-70页 |
| ·对抗震设计中桥墩抗剪能力计算公式的评价 | 第63-64页 |
| ·桥墩抗剪能力的理论计算 | 第64-65页 |
| ·桥墩抗剪能力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比较分析 | 第65-70页 |
| 第五章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研究 | 第70-76页 |
| ·桥梁抗震设计矮墩若干注意事项 | 第70-76页 |
| ·弯曲破坏型存在的特殊缺陷 | 第70-71页 |
| ·矮墩的抗震设计 | 第71-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总结与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在学期间的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