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电压稳定现象的理论解析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电压稳定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2 电压稳定现象中电压幅值变化的分析方法 | 第21-37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电压幅值变化分析的等值参数法 | 第21-30页 |
| ·电压稳定问题中描述负荷的基本物理量 | 第21-22页 |
| ·等值参数法 | 第22-24页 |
| ·基于等值参数法的算例分析 | 第24-30页 |
| ·电压幅值变化分析的单位阻抗功率法 | 第30-36页 |
| ·功率对负荷节点电压幅值变化影响的分析 | 第30-31页 |
| ·单位阻抗功率法 | 第31-32页 |
| ·基于单位阻抗功率法的算例分析 | 第32-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3 电压稳定中负荷失稳的有界性分析 | 第37-47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电压稳定分析的统一动态负荷模型 | 第37-38页 |
| ·动态负荷的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 ·动态负荷的统一数学模型 | 第38页 |
| ·基于统一负荷模型的负荷失稳有界性 | 第38-41页 |
| ·电力系统负荷稳定的定义 | 第38-39页 |
| ·负荷失稳有界性 | 第39-41页 |
| ·考虑负荷失稳有界性的电压稳定分析 | 第41-46页 |
| ·电压稳定的实质 | 第41-42页 |
| ·负荷失稳有界性和电压稳定的关系 | 第42-43页 |
| ·仿真分析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4 电压稳定中负荷失稳过程的阶段性分析 | 第47-69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负荷失稳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 ·动态负荷失稳阶段性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 ·考虑并联电容理想调节能力的动态负荷失稳阶段性分析 | 第49-57页 |
| ·并联电容对负荷电压的控制函数 | 第49-51页 |
| ·并联电容对负荷电压的最大控制能力 | 第51-53页 |
| ·基于并联电容器控制异步电动机失稳过程的阶段性分析 | 第53-57页 |
| ·并联电容器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失稳的可控条件和可控性判据 | 第57-64页 |
| ·并联电容器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失稳后可控条件的分析 | 第57-61页 |
| ·并联电容器控制的异步电动机负荷失稳可控性指标 | 第61-62页 |
| ·影响并联电容器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失稳可控性的因素 | 第62-64页 |
| ·基于负荷失稳可控性与负荷电压可接受性的电压稳定现象理论解释 | 第64-67页 |
| ·动态负荷失稳可控阶段电压可接受性 | 第64-65页 |
| ·动态负荷可控失稳阶段的再分段 | 第65页 |
| ·电压稳定现象中的六种情形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5 考虑负荷失稳阶段可控性的 SVC 电压稳定控制策略 | 第69-83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传统SVC 控制方法的动态负荷电压可控性 | 第69-70页 |
| ·新型SVC 控制方法 | 第70-71页 |
| ·两种SVC 控制方法可控性的比较 | 第71-73页 |
| ·考虑负荷失稳可控性的SVC 分段电压稳定控制策略 | 第73-74页 |
| ·SVC 分段电压稳定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74-81页 |
| ·仿真算例基础数据 | 第74-75页 |
| ·传统SVC 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75-76页 |
| ·SVC 分段电压稳定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76-81页 |
| ·小结 | 第81-8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 附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