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新型黄籽种质资源创新与鉴定

符号说明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45页
   ·前言第14页
   ·甘蓝型油菜的起源与进化第14-15页
   ·油菜种质资源创新方法及应用第15-25页
     ·利用自然变异和人工诱变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第16页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第16-17页
     ·基因工程技术在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第17-19页
     ·远缘杂交在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第19-25页
       ·远缘杂交在油菜抗逆性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第20-21页
       ·远缘杂交在油菜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第21页
       ·远缘杂交在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中的应用第21-23页
       ·远缘杂交在油菜农艺性状改良中的应用第23页
       ·远缘杂交在油菜黄籽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第23-25页
   ·油菜黄籽性状研究进展第25-35页
     ·黄籽油菜的优点第25-27页
       ·黄籽有利于提高含油量和菜籽油品质第25-26页
       ·黄籽有利于提高菜籽饼营养价值第26-27页
     ·现有黄籽甘蓝型油菜籽粒色泽的特点第27页
     ·黄籽甘蓝型油菜籽粒解剖学特点第27-28页
     ·油菜种皮中的主要色素化合物及其合成第28-29页
       ·种皮色素化合物组成第28页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第28-29页
     ·油菜黄籽性状的遗传第29-31页
       ·白菜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第29-30页
       ·芥菜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第30-31页
       ·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第31页
     ·油菜黄籽性状分子标记筛选第31-33页
       ·白菜型油菜黄籽性状分子标记筛选第31-32页
       ·芥菜型油菜黄籽性状分子标记筛选第32页
       ·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分子标记筛选第32-33页
     ·油菜黄籽性状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第33-35页
   ·远缘杂交后代鉴定方法第35-42页
     ·表型标记性状鉴定第35-36页
     ·细胞学鉴定第36-39页
       ·染色体分带第36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第36-38页
       ·荧光原位杂交(FISH)第38-39页
     ·生化标记鉴定第39页
     ·分子标记鉴定第39-42页
       ·RFLP 标记第40页
       ·RAPD 标记第40-41页
       ·SSR 标记第41-42页
       ·AFLP 标记第42页
   ·野生种白芥的特征特性及其研究利用第42-43页
   ·本研究的目的第43-44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44-45页
第2章 利用甘蓝型油菜-白芥属间杂种创建油菜新种质第45-56页
   ·前言第45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试验材料第45-46页
     ·试验方法第46-47页
       ·农艺性状观察第46页
       ·菌核病的鉴定第46页
       ·含油量测定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5页
     ·杂交一代及回交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第47-50页
       ·原生质体融合杂种F_1 性状表现第47-48页
       ·回交后代角果性状的变异第48-50页
     ·回交后代抗菌核病性状筛选第50-53页
       ·回交后代苗期叶片菌丝接种鉴定第50页
       ·回交后代盛花期茎杆菌丝接种第50-53页
     ·回交后代黄籽株系筛选第53-55页
   ·结论与讨论第55-56页
第3章 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黄籽后代种子结构比较鉴定第56-68页
   ·前言第56页
   ·材料和方法第56-58页
     ·供试材料第56-57页
     ·种皮色素分布和栅栏层的厚度第57页
     ·种皮表面形态结构第57页
     ·种子解剖结构和超微结构第57-58页
     ·数据统计第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5页
     ·亲本和回交后代种皮颜色和形态结构比较第58-62页
       ·种皮颜色第58页
       ·种皮解剖结构第58-59页
       ·种皮色素分布和栅栏层的厚度第59-60页
       ·种皮表面纹饰形态第60-62页
     ·亲本和回交后代胚子叶结构比较第62-65页
       ·子叶细胞形态和贮藏物质的分布第62-64页
       ·子叶贮藏蛋白体和油体的超微结构第64-65页
   ·讨论第65-67页
     ·种皮解剖结构与种皮颜色第65-66页
     ·子叶蛋白体和油体的结构第66-67页
   ·结论第67-68页
第4章 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黄籽后代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第68-83页
   ·前言第68-69页
   ·材料与方法第69-73页
     ·供试材料第69页
     ·试验方法第69-73页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第69-71页
         ·植物材料处理第69-70页
         ·染色体制片第70页
         ·探针标记及基因组原位杂交第70-71页
       ·引物序列及PCR 反应体系第71-73页
         ·微卫星核心序列33.6 引物序列第71页
         ·拟南芥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引物及 PCR 程序第71-73页
       ·测序方法第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81页
     ·回交后代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鉴定第73-74页
     ·白芥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及黄籽后代的鉴定第74-77页
     ·黄籽新种质中易位片段的初步筛选第77-78页
     ·TT2-2 引物特异扩增片段的克隆和测序第78-80页
     ·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引物Sa1 在黄籽后代材料中进行PCR 扩增验证第80页
     ·特异引物Sa1 在部分现有黄籽品种或品系的PCR 扩增第80-81页
   ·结论与讨论第81-83页
第5章 甘蓝型油菜黄籽新种质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初步评价第83-90页
   ·前言第83页
   ·材料与方法第83-85页
     ·植物材料第83-84页
     ·调查方法第84-85页
       ·农艺性状观察第84页
       ·品质测定第84页
       ·菌核病的鉴定第84-85页
   ·结果与分析第85-86页
     ·甘蓝型油菜黄籽新种质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分析第85页
     ·甘蓝型油菜黄籽新种质品质性状分析第85-86页
     ·甘蓝型油菜黄籽新种质抗菌核病能力分析第86页
   ·结论与讨论第86-90页
全文结论第90-91页
创新之处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8页
附录第108-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肥耦合对温室黄瓜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下一篇:小麦氮肥精确定量及其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