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治疗胃癌病案回顾性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祖国医学对于胃癌的认识 | 第12-16页 |
一、古代医家对胃癌的认识 | 第12-14页 |
(一) 病症范围 | 第12-13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13页 |
(三) 辨证治疗 | 第13-14页 |
二、现代医家对胃癌中医药治疗的认识 | 第14-16页 |
(一) 病因病机 | 第14页 |
(二) 辨证分型 | 第14页 |
(三) 治则治法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治疗胃癌病案的数据挖掘分析 | 第16-38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16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四)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一) 病案信息采集 | 第17页 |
(二) 建立胃癌个案数据库 | 第17页 |
(三) 数据预处理 | 第17-19页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19-20页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38页 |
(一) 胃癌常见症状分析 | 第20-25页 |
(二) 病机规律分析 | 第25-28页 |
(三) 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 第28-29页 |
(四) 用药规律分析 | 第29-38页 |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治疗胃癌的临证经验探讨 | 第38-62页 |
一、胃癌病因病机探究 | 第38-42页 |
(一) 胃癌病因的探讨 | 第38-39页 |
(二) 胃癌病机的探讨 | 第39-42页 |
(三) 病位在胃,与脾、肝、肺、肾关系密切 | 第42页 |
(四) 病理性质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 第42页 |
二、胃癌的辨证要点探究 | 第42-45页 |
(一) 辨癌毒性质 | 第42页 |
(二) 辨正虚类型 | 第42-43页 |
(三) 辨疾病分期 | 第43页 |
(四) 辨主要症状 | 第43-44页 |
(五) 辨病位 | 第44-45页 |
(六) 辨预后 | 第45页 |
三、胃癌常见的病症分类 | 第45-48页 |
(一) 肝胃不和证 | 第45-46页 |
(二) 湿热中阻证 | 第46页 |
(三) 痰气瘀阻证 | 第46页 |
(四) 瘀毒内蕴证 | 第46-47页 |
(五) 脾胃虚弱证 | 第47页 |
(六) 气阴两伤证 | 第47页 |
另:气虚阳微证 | 第47-48页 |
四、胃癌的治则治法探究 | 第48-52页 |
(一) 胃癌的治疗原则 | 第48页 |
(二) 胃癌的治疗重点——通降为本 | 第48-49页 |
(三) 具体治疗方案 | 第49-52页 |
五、胃癌的常用抗癌中药 | 第52-57页 |
(一) 抗癌解毒类中药 | 第52-56页 |
(二) 常用药对 | 第56-57页 |
六、周仲瑛教授治疗胃癌特色集要 | 第57-62页 |
(一) 辨证辨病,衷中参西 | 第57-58页 |
(二) 扶正祛邪,权衡应用 | 第58页 |
(三) 整体局部,相互统一 | 第58页 |
(四) 审证求机,辨证用药 | 第58页 |
(五) 分期立法,治各有异 | 第58-59页 |
(六) 诸法合用,提倡复方 | 第59页 |
(七) 抗癌解毒,贯穿始终 | 第59-60页 |
(八) 通降为要,疏理气机 | 第60页 |
(九) 时时注意,顾护脾胃 | 第60页 |
(十) 有毒之品,审慎选用 | 第60-61页 |
(十一) 标本缓急,治有先后 | 第61页 |
(十二) 药食同源,注意饮食 | 第61页 |
(十三) 调摄情志,正确对待 | 第61-62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篇一 周仲瑛教授关于肿瘤辨治的语录(摘录) | 第66-68页 |
附篇二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