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2-20页 |
| 1.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第12-16页 |
| ·病名和临床表现 | 第12页 |
|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 ·治则治法 | 第13-15页 |
|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2.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第16-20页 |
| ·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 | 第16页 |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第16-18页 |
| ·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家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 | 第20-26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动物分组 | 第21页 |
| ·病理模型建立 | 第21-22页 |
|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 第22页 |
| ·血液生化检测 | 第22页 |
| ·病理学检查 | 第22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 ·一般情况 | 第22-23页 |
| ·血脂水平 | 第23页 |
| ·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23页 |
| 4. 讨论 | 第23-25页 |
|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动物选择 | 第23-24页 |
|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方法 | 第24-25页 |
|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尚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 5. 结论 | 第25页 |
| 6. 展望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血脂康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家兔的干预作用 | 第26-3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 ·药物和试剂 | 第26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2.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 3. 结果 | 第28-30页 |
|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 第28页 |
| ·血脂康对模型家兔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28-29页 |
| ·血脂康对模型家兔血清hs-CRP变化的影响 | 第29页 |
| ·血脂康对模型家兔血清IL-6变化的影响 | 第29页 |
| ·血脂康对模型家兔腹主动脉斑块内及其周围NF-kB表达的影响 | 第29页 |
| ·血脂康对模型家兔腹主动脉斑块内及其周围P53表达的影响 | 第29-30页 |
| 4. 讨论 | 第30-33页 |
| ·白细胞介素-6(IL-6)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 第30页 |
| ·活化的核转录因子κB(NF-kB)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 第30-31页 |
|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 第31页 |
| ·P53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 第31-32页 |
| ·血脂康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作用初探 | 第32-33页 |
| 5. 结论 | 第33页 |
| 6. 展望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附录 | 第36-4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