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及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方法 | 第11-14页 |
·形态学分类法 | 第11-12页 |
·同工酶电泳法 | 第12页 |
·结合杂交法 | 第12页 |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 第12-14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13页 |
·扩增片段长度的多态性(AFLP) | 第13页 |
·卫星DNA探针法 | 第13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 第13-14页 |
·DNA序列分析 | 第14页 |
2 昆虫病原线虫和共生菌的关系 | 第14-16页 |
3 昆虫病原线虫的安全性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5页 |
第二章 拟异小杆属昆虫病原线虫新种RG081015的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活性的初步研究 | 第25-41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线虫的分离 | 第26页 |
·土样的采集 | 第26页 |
·线虫的诱捕以及收集 | 第26页 |
·线虫形态的观察 | 第26-27页 |
·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 | 第26页 |
·扫描电镜下线虫形态观察 | 第26页 |
·线虫标本的保存 | 第26-27页 |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9页 |
·PCR用线虫DNA的提取 | 第27页 |
·线虫185rDNA和ITS序列的PCR扩增 | 第27-28页 |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克隆及测序 | 第28-29页 |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 | 第29页 |
·杂交实验 | 第29页 |
·如皋线虫RG081015对大蜡螟杀虫活性检测 | 第29-3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0-39页 |
·如皋线虫RG081015的形态学指标统计 | 第30页 |
·光学显微镜以及SEM下线虫的形态描述 | 第30-36页 |
·如皋线虫RG081015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8页 |
·杂交试验结果 | 第38页 |
·如皋线虫RG081015杀虫活性的测定 | 第38-39页 |
3 新分类单元描述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如皋线虫RG081015共生细菌DR186和R187的分离鉴定 | 第4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41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41页 |
·芽孢染色 | 第41页 |
·生理生化及碳源利用分析 | 第41-42页 |
·药敏实验分析 | 第42-43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3-44页 |
·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43页 |
·16SrDNA以及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4页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44页 |
·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 第44-46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16SrDNA以及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全文总结 | 第51-53页 |
创新之处 | 第53-55页 |
附录Ⅰ | 第55-56页 |
附录Ⅱ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