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20页 |
1.1配位聚合物的简介 | 第10页 |
1.2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1催化应用 | 第10页 |
1.2.2气体吸附和分离应用 | 第10-11页 |
1.2.3非线性光学(NLO)应用 | 第11页 |
1.3发光配位聚合物 | 第11-19页 |
1.3.1发光配位聚合物的发光机理 | 第11-12页 |
1.3.2发光配位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3.3发光配位聚合物的检测应用 | 第13-19页 |
1.4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基于大平面双螯合tpphz的发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检测性能研究 | 第20-42页 |
2.1引言 | 第20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0-23页 |
2.2.1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2实验药品 | 第21页 |
2.2.31的合成 | 第21页 |
2.2.42的合成 | 第21页 |
2.2.5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6分析测试 | 第22-23页 |
2.2.7发光检测实验 | 第23页 |
2.2.7.1检测NACs | 第23页 |
2.2.7.2检测MnO4- | 第23页 |
2.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41页 |
2.3.11-2的晶体结构 | 第23-28页 |
2.3.2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稳定性分析 | 第28-29页 |
2.3.3发光性能 | 第29-31页 |
2.3.4检测NACs的研究 | 第31-37页 |
2.3.5检测MnO4-的研究 | 第37-40页 |
2.3.6检测机理的研究 | 第40-41页 |
2.4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基于多齿螯合2-abpt的发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检测性能研究 | 第42-60页 |
3.1引言 | 第42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2实验药品 | 第42页 |
3.2.33的合成 | 第42页 |
3.2.44的合成 | 第42-43页 |
3.2.55的合成 | 第43页 |
3.2.66的合成 | 第43页 |
3.2.7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43-44页 |
3.2.8分析测试 | 第44页 |
3.2.9发光检测实验 | 第44页 |
3.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9页 |
3.3.13-6的晶体结构 | 第44-51页 |
3.3.2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稳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3.3.3发光性能 | 第52-53页 |
3.3.4检测NACs的研究 | 第53-58页 |
3.3.5检测机理的研究 | 第58-59页 |
3.4结论 | 第59-60页 |
第四章基于刚性三齿pytpy的发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检测性能研究 | 第60-74页 |
4.1引言 | 第60页 |
4.2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4.2.1实验仪器 | 第60页 |
4.2.2实验药品 | 第60页 |
4.2.37的合成 | 第60页 |
4.2.48的合成 | 第60-61页 |
4.2.59的合成 | 第61页 |
4.2.6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61-62页 |
4.2.7分析测试 | 第62页 |
4.2.8发光检测实验 | 第62页 |
4.2.8.1检测NACs | 第62页 |
4.2.8.2检测Cu2+ | 第62页 |
4.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3页 |
4.3.17-9的晶体结构 | 第62-66页 |
4.3.2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稳定性分析 | 第66-67页 |
4.3.38的发光性能 | 第67-72页 |
4.3.4检测机理的研究 | 第72-73页 |
4.4结论 | 第73-74页 |
第五章其它发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检测性能研究 | 第74-84页 |
5.1引言 | 第74页 |
5.2实验部分 | 第74-76页 |
5.2.1实验仪器 | 第74页 |
5.2.2实验药品 | 第74页 |
5.2.310的合成 | 第74-75页 |
5.2.411的合成 | 第75页 |
5.2.5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75-76页 |
5.2.6分析测试 | 第76页 |
5.2.7发光检测实验 | 第76页 |
5.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5.3.110-11的晶体结构 | 第76-79页 |
5.3.211的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稳定性分析 | 第79页 |
5.3.311的发光性能 | 第79-82页 |
5.3.4检测机理的研究 | 第82-83页 |
5.4结论 | 第83-8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4页 |
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