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脱臭微生物的筛选鉴定以及其脱臭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环境中恶臭污染的危害第14-16页
     ·恶臭的来源以及成分第14-15页
     ·恶臭污染的防治目标第15页
     ·恶臭物质的各种治理方法及优缺点第15-16页
   ·微生物除臭技术第16-18页
     ·微生物除臭技术原理第17页
     ·微生物除臭技术的分类与发展第17-18页
   ·微生物除臭技术的应用进展第18-24页
     ·微生物脱NH_3第18-20页
     ·微生物脱除H_2S第20-24页
   ·微生物除臭技术的展望第24-25页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以及意义第25-26页
     ·意义和目的第25页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除臭微生物的筛选鉴定以及筛选目标菌群分析第26-51页
   ·材料与方法第26-30页
     ·菌株筛选来源第26页
     ·主要试剂第26-27页
     ·实验装备第27-28页
     ·培养基第28-29页
     ·主要溶液第29-30页
   ·实验方法第30-38页
     ·脱NH_3 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第30页
     ·脱H_2S 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第30-31页
     ·分析方法第31-34页
     ·形态观察第34页
     ·生理生化鉴定第34-36页
     ·分子鉴定第36-38页
     ·菌群DGGE 分析技术第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50页
     ·脱NH_4~+-N 微生物分离筛选第38-39页
     ·菌株JN-4 的菌落形态以及镜检第39-40页
     ·菌株JN-4 的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第40-43页
     ·脱H25 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第43-44页
     ·菌株AF-1 的菌落形态以及镜检第44-45页
     ·菌株AF-1 的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第45-47页
     ·菌种筛选的DGGE 分析第47-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菌株JN-4 与AF-1 脱臭特性的研究第51-79页
   ·引言第51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5页
     ·培养材料第51页
     ·主要仪器第51-52页
     ·主要试剂第52页
     ·实验方法第52-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78页
     ·生长曲线与降解曲线的测定第55-58页
     ·JN-4 与AF-1 最适温度的确定第58-59页
     ·JN-4 与AF-1 最佳初始pH 值得测定第59-61页
     ·培养基组分对JN-4 脱NH4+-N 速率的影响第61-65页
     ·培养基组分对AF-1 脱52-速率的影响第65-69页
     ·JN-4 脱NH_4+-N 速率的优化以及动力学分析第69-75页
     ·AF-1 脱除S~(2-)速率的优化第75-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菌株JN-4 脱臭机理的研究第79-120页
   ·引言第79页
   ·材料与方法第79-89页
     ·培养材料第79页
     ·实验仪器第79-80页
     ·主要试剂以及配制第80-81页
     ·实验方法第81-89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9-120页
     ·菌株JN-4 多途径氮代谢功能的研究第89-94页
     ·菌株JN-4 氨单加氧酶基因(amoA)的研究第94-101页
     ·菌株JN-4 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K)的研究第101-105页
     ·菌株JN-4 周质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apA)的研究第105-112页
     ·菌株JN-4 硝酸盐还原酶基因的(narG)第112-120页
第五章 菌株AF-1 脱臭机理的研究第120-139页
   ·引言第120页
   ·材料与方法第120-126页
     ·培养材料第120页
     ·实验仪器第120页
     ·主要试剂以及配置第120-121页
     ·实验方法第121-126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6-137页
     ·菌株AF-1 有氧条件下转化52-的实验第126-127页
     ·硫化氢氧化酶细胞色素C 亚基(cytochrome c subunit)的研究第127-132页
     ·硫化氢氧化酶黄素蛋白亚基(flavoprotein subunit)的研究第132-137页
     ·硫化氢氧化酶粗酶液的提取以及酶活力的测定第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结论与展望第139-141页
 一结论第139页
 二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6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子废物拆解区土壤生态风险研究
下一篇:介质阻挡放电—催化降解甲苯的产物分布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