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9-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奶牛乳房炎的概念和分类 | 第11-13页 |
·临床型乳房炎 | 第11-12页 |
·隐性乳房炎 | 第12页 |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 第12-1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毒力因子 | 第13-16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 第1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 | 第14-15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FnbpA 的研究 | 第16-1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Fnb 基因编码的蛋白及生物学功能 | 第17-18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乌鲁木齐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 第19-28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试验菌株的收集 | 第19页 |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19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19-20页 |
·TH-16S 葡萄球菌属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系统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乳样采集 | 第20页 |
·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 第20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20-21页 |
·病原菌培养特性及形态学鉴定 | 第21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化鉴定 | 第21-22页 |
·药物敏感试验 | 第22页 |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 第22页 |
·分离后的细菌革兰氏染色 | 第22-23页 |
·血琼脂平板试验 | 第23页 |
·高盐甘露醇培养试验 | 第23-24页 |
·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第25页 |
·分离菌株的致病性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 第26页 |
·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与药物筛选 | 第26-28页 |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 Fnbp 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的初步研究 | 第28-44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菌株 | 第28页 |
·载体 | 第28页 |
·工具酶、试剂盒及Marker | 第28页 |
·相关试剂 | 第28-29页 |
·试剂配制 | 第29页 |
·试验仪器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7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9-3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DNA 的提取 | 第30页 |
·Fnbp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30-31页 |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1-3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Fnbp 基因的T-A 克隆 | 第32-34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6页 |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36页 |
·表达蛋白的SDS-PAGE 鉴定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3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Fnbp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37-38页 |
·重组质粒pMD18-T-Fnbp 的鉴定 | 第38-39页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39-40页 |
·重组表达质粒pGEX-4T-Fnbp 的构建和鉴定 | 第40-41页 |
·pGEX-4T-Fnbp 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1页 |
·基因工程重组菌的诱导表达和SDS-PAGE 分析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