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从肝肾二脏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古代文献整理 | 第9-31页 |
1.肝与肾的相互关系 | 第9-17页 |
·肾 | 第9-11页 |
·肝 | 第11-12页 |
·肝肾之经脉联系 | 第12-13页 |
·肝与肾的关系 | 第13-16页 |
·肝肾与天癸 | 第16-17页 |
2.肝、肾与生殖及围绝经期关系 | 第17-24页 |
·肾藏精,主生殖和围绝经期的调节 | 第17-19页 |
·肝主疏泄和藏血,主生殖和围绝经期的调节 | 第19-24页 |
3.肾虚肝郁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 | 第24-28页 |
·肾虚为主 | 第24-25页 |
·肝郁 | 第25-28页 |
4.补肾疏肝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 第28-31页 |
·滋肾补肾 | 第29页 |
·调肝疏肝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从肝肾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文献整理 | 第31-41页 |
1.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对肝肾发病机制的说明 | 第31-35页 |
·神经、内分泌、免疫间的相互关系 | 第31-32页 |
·肝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 第32页 |
·肝肾本质定位于脑的相关性研究 | 第32-35页 |
2.卵巢的老化 | 第35页 |
3.神经内分泌变化 | 第35-37页 |
4.神经递质的变化 | 第37页 |
5.免疫功能变化 | 第37-38页 |
6.自由基的影响 | 第38-39页 |
7.血管舒缩因子的作用 | 第39页 |
8.应激 | 第39-40页 |
9.其他 | 第40-4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1-45页 |
1.立论依据 | 第41-43页 |
·肾肝二脏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 第41-43页 |
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第43-45页 |
·补肾疏肝法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个人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