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综述 | 第11-24页 |
| ·芳香烃的硝化 | 第12-17页 |
| ·芳香烃的液相硝化 | 第12-14页 |
| ·分子筛催化剂 | 第12-13页 |
|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第13页 |
| ·杂多酸催化剂 | 第13页 |
|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3-14页 |
| ·其他催化剂 | 第14页 |
| ·芳香烃的气相硝化 | 第14-17页 |
| ·N_2O_5硝化体系 | 第14-16页 |
| ·N_2O_4(N0_2)/ O_3体系硝化 | 第16页 |
| ·NO_2/O2硝化体系 | 第16-17页 |
| ·烷烃的硝化 | 第17-18页 |
| ·烷烃的液相硝化 | 第17-18页 |
| ·烷烃的气相硝化 | 第18页 |
| ·其他 | 第18页 |
| ·硝化机理 | 第18-19页 |
| ·芳香烃的硝化机理 | 第18-19页 |
| ·烷烃的硝化机理 | 第19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产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4-31页 |
| ·前言 | 第24页 |
| ·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建立 | 第24-30页 |
| ·气相分析条件的确定 | 第24-25页 |
| ·硝基环己烷的定性分析 | 第25-26页 |
| ·产物的定量分析 | 第26-29页 |
| ·气相色谱分析和内标定量方法 | 第26-27页 |
| ·校正因子的测定 | 第27-28页 |
| ·校正因子准确度检验 | 第28页 |
| ·转化率和选择性的计算 | 第28-29页 |
| ·不同反应条件下环己烷损失量空白校正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环己烷非催化气相硝化反应的研究 | 第31-39页 |
| ·前言 | 第31-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 ·典型反应操作 | 第35页 |
| ·产物处理 | 第35-36页 |
| ·产物提纯 | 第36页 |
| ·环己烷气相非催化硝化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 ·温度对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停留时间对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物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环己烷气相催化硝化反应的研究 | 第39-55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 ·典型操作 | 第39-40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1页 |
| ·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环己烷气相硝化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 ·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41页 |
| ·NHPI为催化剂对环己烷气相催化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41-43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反应时间对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 ·NHPI和9,10-AQ为催化剂对环己烷气相催化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43-46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反应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β沸石分子筛为催化剂对环己烷气相催化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46-48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6页 |
| ·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反应时间对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对环己烷气相催化硝化的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 ·乙酰丙酮-铜为催化剂对环己烷气相催化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乙酰丙酮-钴为催化剂对环己烷气相催化硝化反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0页 |
| ·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环己烷催化硝化反应机理探索 | 第51-53页 |
| ·分子筛催化硝化反应机理 | 第51-52页 |
| ·金属配合物催化硝化反应机理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