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 第12-27页 |
一、问题的提出、相关研究及其意义 | 第12-21页 |
二、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21-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五、论文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中的货币 | 第27-42页 |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 第28-32页 |
一、维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 | 第28-29页 |
二、霍特里纯货币理论 | 第29-30页 |
三、哈耶克信贷周期理论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 第32-34页 |
一、弗里德曼的经济周期理论 | 第32页 |
二、莱德勒的动态延滞结构模型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 第34-38页 |
一、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 第34页 |
二、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周期理论 | 第34-36页 |
三、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周期理论 | 第36页 |
四、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 | 第38-40页 |
一、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的货币 | 第38页 |
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 | 第38-40页 |
第五节 对经济周期理论中货币作用的重新认识 | 第40-42页 |
第二章 信用货币的分析框架 | 第42-64页 |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 | 第42-45页 |
一、马克思的信用观 | 第42-43页 |
二、希法亭的信用观 | 第43-44页 |
三、熊彼特的信用观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信用货币的产生 | 第45-47页 |
一、商品货币 | 第45页 |
二、纸币 | 第45-46页 |
三、信用货币 | 第46-47页 |
第三节 金融机构在信用—货币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 第47-49页 |
一、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用—货币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 第48-49页 |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 | 第49页 |
第四节 信贷、资本市场对信用货币创造的影响 | 第49-60页 |
一、信贷市场对信用货币创造的影响 | 第49-51页 |
二、国债市场对信用货币的创造 | 第51-53页 |
三、企业债券市场对信用货币创造的影响 | 第53-55页 |
四、股票、基金市场对信用货币创造的影响 | 第55-58页 |
五、信托产品市场对信用货币创造的影响 | 第58-60页 |
第五节 一个内生的信用货币分析框架 | 第60-64页 |
第三章 中国金融体系的信贷供给 | 第64-84页 |
第一节 中国金融市场状况分析 | 第64-67页 |
一、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 | 第64页 |
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 | 第64-65页 |
三、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的融资结构 | 第65-67页 |
第二节 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影响因素 | 第67-75页 |
一、银行存贷差与信贷资金供给 | 第67-69页 |
二、资本充足率监管与信贷资金供给 | 第69-71页 |
三、不良贷款率监管指标与信贷资金供给 | 第71-75页 |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下的信贷供给 | 第75-84页 |
一、信贷管理制度的变迁 | 第75-78页 |
二、制度变迁下的信贷供给特征 | 第78-81页 |
三、制度变迁下的信贷供给行为 | 第81-84页 |
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第84-103页 |
第一节 基于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 第84-85页 |
第二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第85-100页 |
一、再贷款 | 第86-87页 |
二、再贴现 | 第87-89页 |
三、存款准备金 | 第89-99页 |
四、中央银行票据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基于货币内生视角的分析 | 第100-103页 |
第五章 信用货币与房地产市场波动 | 第103-126页 |
第一节 银行信贷与资产价格波动 | 第103-110页 |
一、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 | 第104-105页 |
二、抵押约束与资产价格波动 | 第105-110页 |
第二节 日本80年代的"泡沫经济" | 第110-114页 |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 | 第114-126页 |
一、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 | 第114页 |
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 第114-118页 |
三、我国信贷波动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经验检验 | 第118-124页 |
四、银行信贷资金助推下的房地产业风险分析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信用货币与物价及经济周期波动 | 第126-148页 |
第一节 信用货币与物价水平波动 | 第126-133页 |
一、货币学派的观点 | 第126-128页 |
二、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 第128-130页 |
三、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比较分析 | 第130-133页 |
第二节 中国"高货币化之谜"的分析 | 第133-142页 |
一、政府主导型的信贷市场模式 | 第136-137页 |
二、低利率化时代对货币投放的影响 | 第137页 |
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中国之谜"的原因 | 第137-142页 |
第三节 信用货币与经济周期波动 | 第142-148页 |
一、信用货币与投资 | 第142-144页 |
二、信用货币与经济波动 | 第144-14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个人简历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