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现浇混凝土楼盖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研究 | 第21-23页 |
·现浇空心楼盖常用内力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现浇混凝土楼盖的相关标准规定 | 第24-25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单向筒芯现浇空心板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的试验研究 | 第28-59页 |
·试验目的与试验依据 | 第28-29页 |
·试验目的 | 第28页 |
·试验依据 | 第28-29页 |
·试件设计 | 第29-34页 |
·试件尺寸与筒芯内模布置 | 第29-30页 |
·技术参数 | 第30-32页 |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估算 | 第32页 |
·配筋情况 | 第32-34页 |
·试验板制作及试验仪器安装 | 第34页 |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 第34-41页 |
·加载装置 | 第35-36页 |
·加载制度 | 第36-37页 |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制度 | 第37页 |
·试验量测 | 第37-41页 |
·测点与通道数 | 第41页 |
·试验现象 | 第41-44页 |
·主要试验结果 | 第44-55页 |
·荷载—竖向位移关系 | 第44-49页 |
·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变 | 第49-53页 |
·混凝土的应变 | 第53-55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抗弯刚度与挠度验算 | 第55-56页 |
·内力分析 | 第56-57页 |
·受弯承载力 | 第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第3章 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59-71页 |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第59-61页 |
·分离式模型 | 第60页 |
·组合式模型 | 第60-61页 |
·整体式模型 | 第61页 |
·无粘结预应力筋有限元模型 | 第61-62页 |
·材料本构模型 | 第62-66页 |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62-66页 |
·非预应力钢筋本构模型 | 第66页 |
·预应力钢绞线本构模型 | 第66页 |
·试验板有限元建模 | 第66-68页 |
·单元选取及划分 | 第66-67页 |
·荷载 | 第67-68页 |
·边界条件 | 第68页 |
·试验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68-70页 |
·破坏形态 | 第68页 |
·荷载-竖向位移曲线 | 第68-69页 |
·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变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第4章 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受剪和受冲切性能研究 | 第71-88页 |
·受剪性能研究 | 第71-83页 |
·空心板剪力传递机理 | 第71-72页 |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对受剪承载力规定 | 第72-73页 |
·混凝土空心板的顺筒方向受剪性能试验 | 第73-75页 |
·顺筒方向受剪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关于空心板顺筒方向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探讨 | 第77-78页 |
·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的受剪性能分析 | 第78-79页 |
·双向筒芯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79-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受冲切性能分析 | 第83-87页 |
·空心楼盖的柱端受冲切破坏机理 | 第83-84页 |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受冲切承载力规定 | 第84-85页 |
·双向筒芯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第5章 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的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 第88-115页 |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破坏形态分类 | 第88页 |
·相关参数的影响 | 第88-96页 |
·空心率的影响 | 第88-91页 |
·非预应力纵筋配筋率的影响 | 第91-93页 |
·跨高比的影响 | 第93-96页 |
·双向筒芯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弯曲刚度与挠度计算 | 第96-98页 |
·双向筒芯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裂缝控制 | 第98-99页 |
·双向筒芯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内力分析 | 第99-109页 |
·边支承板 | 第99-103页 |
·柱支承板 | 第103-109页 |
·双向筒芯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承载力计算 | 第109-113页 |
·边支承板 | 第109-111页 |
·柱支承板 | 第111-113页 |
·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板的实用设计方法 | 第113-114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第6章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研究 | 第115-131页 |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特性 | 第116页 |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 | 第116-123页 |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破坏标志 | 第116-117页 |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 | 第117页 |
·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长的特点 | 第117-118页 |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增量公式 | 第118-123页 |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增量公式分析 | 第123页 |
·现浇预应力空心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试验 | 第123-124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4-128页 |
·单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增量 | 第124-125页 |
·不同位置预应力钢绞线应力增量比较 | 第125-128页 |
·现浇预应力空心板中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有限元模拟 | 第128-129页 |
·规范公式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1页 |
第7章 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楼板的舒适性研究 | 第131-145页 |
·舒适度理论 | 第131-134页 |
·舒适度概念 | 第131-132页 |
·楼板振动的峰值加速度 | 第132-134页 |
·振动频率 | 第134页 |
·楼盖振动的舒适度标准 | 第134-135页 |
·结构振动的测量 | 第135-138页 |
·振动量的测量 | 第135-136页 |
·系统特征参数的测定 | 第136页 |
·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数据处理 | 第136页 |
·力锤激励法的原理 | 第136-138页 |
·提高响应估算精度的措施 | 第138页 |
·振动信号分析仪介绍 | 第138页 |
·双向筒芯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楼板舒适度试验研究 | 第138-144页 |
·试件设计 | 第138-139页 |
·试验方案 | 第139-140页 |
·试验结果 | 第140-142页 |
·试验板的模态有限元计算 | 第142页 |
·双向筒芯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楼板有限元分析 | 第142-144页 |
·结论 | 第144-1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8页 |
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145-146页 |
2 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