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9-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1.4.2.1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第9-10页 |
1.4.2.2 细胞内定位研究 | 第10页 |
1.4.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第10页 |
1.4.2.4 Annexin V-FITC/TO-PRO-3 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10页 |
1.4.2.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10-11页 |
1.4.2.6 蛋白免疫印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单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第12-17页 |
2.1 引言 | 第1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2-1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2-13页 |
2.2.1.1 细胞株 | 第12页 |
2.2.1.2 受试药物 | 第12页 |
2.2.1.3 主要试剂 | 第12-13页 |
2.2.1.4 实验仪器 | 第1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13-14页 |
2.2.2.1 细胞冻存 | 第13页 |
2.2.2.2 细胞复苏 | 第13页 |
2.2.2.3 细胞换液与传代 | 第13-14页 |
2.2.2.4 细胞计数 | 第14页 |
2.2.2.5 CCK-8 法检测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活性 | 第1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14-1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单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的细胞内定位 | 第17-20页 |
3.1 引言 | 第1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17-1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3.2.1.1 细胞株 | 第17页 |
3.2.1.2 受试药物 | 第17页 |
3.2.1.3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3.2.1.4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3.2.2.1 爬片的处理 | 第17-18页 |
3.2.2.2 细胞接种 | 第18页 |
3.2.2.3 加药处理 | 第18页 |
3.2.2.4 染色 | 第1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18-1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四章 单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研究 | 第20-23页 |
4.1 引言 | 第2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20-2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4.2.1.1 细胞株 | 第20页 |
4.2.1.2 受试药物 | 第20页 |
4.2.1.3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4.2.1.4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21-2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五章 单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对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23-26页 |
5.1 引言 | 第2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5.2.1.1 细胞株 | 第23页 |
5.2.1.2 受试药物 | 第23页 |
5.2.1.3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5.2.1.4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5.2.2.1 JC-1 染色工作液的配置 | 第23页 |
5.2.2.2 染色 | 第23-24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六章 单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第26-29页 |
6.1 引言 | 第2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6.2.1.1 细胞株 | 第26页 |
6.2.1.2 受试药物 | 第26页 |
6.2.1.3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6.2.1.4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七章 单核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对HepG-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29-36页 |
7.1 引言 | 第29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7.2.1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7.2.1.1 细胞株 | 第29页 |
7.2.1.2 受试药物 | 第29页 |
7.2.1.3 主要试剂 | 第29-31页 |
7.2.1.4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历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