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一 城市形象传播的概念和内涵 | 第13-15页 | 
| 二 郑州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 三 “一带一路”与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二 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郑州城市形象 | 第18-28页 | 
| 第一节 机遇挑战并存:“一带一路”对郑州的影响 | 第18-20页 | 
| 一 借力国家重大举措,实现华丽蜕变 | 第18-19页 | 
| 二 深度全面融入“一带一路”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郑州城市形象要素的现实基础 | 第20-24页 | 
| 一 郑州优势条件分析 | 第21-23页 | 
| 二 郑州劣势条件分析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城市形象的嬗变 | 第24-28页 | 
| 一 郑州城市形象快速提升,负面评价向积极评价转变 | 第25-26页 | 
| 二 城市形象传播重要性日益凸显,实践显著增多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媒体对郑州城市形象的呈现分析 | 第28-52页 | 
| 第一节 报纸对郑州城市形象的新闻报道分析 | 第29-45页 | 
| 一 研究对象选取 | 第29-30页 | 
| 二 类目建构 | 第30-32页 | 
| 三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2-45页 | 
| 第二节 广播、电视媒体对郑州城市形象的传播研究 | 第45-52页 | 
| 一 广播电台内外两手抓,策划多元“线上+线下”传播活动 | 第46-48页 | 
| 二 电视以多种影像媒介形式传播郑州城市形象 | 第48-52页 |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媒体对郑州城市形象的传播分析 | 第52-59页 | 
| 第一节 城市形象传播转战政务新媒体阵地 | 第52-54页 | 
| 一 政务微博 | 第53页 | 
| 二 政务微信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短视频平台让郑州成为“网红城市” | 第54-57页 | 
| 一 内容视觉化,市民成为城市形象传播主力 | 第55-57页 | 
| 二 民谣情感化,为城市形象传播“添柴加火” | 第57页 | 
| 第三节 新媒体对郑州城市形象传播的特点 | 第57-59页 | 
| 一 城市形象传播内容“有骨有血有肉”,趋向移动化、生活化、视频化 | 第57-58页 | 
| 二 城市形象传播主体广泛,无意识性和主动性增强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城市形象传播存在问题 | 第59-69页 | 
| 第一节 城市形象定位不明晰,个性特色不突出 | 第59-62页 | 
| 一 郑州城市定位较少,缺少受众调查 | 第60-61页 | 
| 二 城市形象定位缺乏概括性和吸引力,调整城市定位成为必然 | 第61-62页 | 
| 第二节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不完善,城市形象识别要素模糊 | 第62-64页 | 
| 一 城市景观形象未能较好展示城市形象 | 第62-63页 | 
| 二 地标性建筑没有让人深刻铭记 | 第63页 | 
| 三 城市口号不响亮突出 | 第63-64页 | 
| 四 城市色彩视觉冲击不强烈 | 第64页 | 
| 第三节 城市形象传播资源分散,代言人缺位 | 第64-67页 | 
| 一 政府部门“各为其政”,城市形象传播力度不足 | 第64-65页 | 
| 二 重大节事活动所提供的传播契机利用度低 | 第65-66页 | 
| 三 城市形象代言人缺位 | 第66-67页 | 
| 第四节 城市形象文化内涵缺失,尚没有讲好郑州故事 | 第67-69页 | 
| 一 城市文化缺少视觉符号和表达载体 | 第67-68页 | 
| 二 对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关注少,缺少深度挖掘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 第69-82页 | 
| 第一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城市形象重新定位 | 第69-71页 | 
| 一 侧重展现充沛活力的经济形象,实现与文化的融合 | 第69-70页 | 
| 二 郑州城市形象新定位:天地之中,航空绿城 | 第70-71页 | 
| 第二节 政府做好城市形象传播顶层设计 | 第71-74页 | 
| 一 整合传播资源,加强城市形象传播管理 | 第71-72页 | 
| 二 推动人文城市建设,组织开展多样化文化交流活动 | 第72-73页 | 
| 三 精心设计符合郑州个性、特征又具排他性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 | 第73-74页 | 
| 第三节 传播受众精准化和细分化 | 第74-76页 | 
| 一 进行受众调查,明确核心受众,精准传播提高有效性 | 第74-75页 | 
| 二 引导受众注意力,细化分众传播 | 第75-76页 | 
| 第四节 传播渠道多样化 | 第76-80页 | 
| 一 着力打造“郑州体验”,提供城市便民服务 | 第76-78页 | 
| 二 做好跨文化传播和跨媒介传播 | 第78-79页 | 
| 三 注重隐性媒介传播,传递细致化信息 | 第79-80页 | 
| 第五节 传播效果评估有效化 | 第80-82页 | 
| 一 城市形象长效传播,对郑州形成持续性关注 | 第80-81页 | 
| 二 注意传播反馈,建立有效的城市传播效果评估机制 | 第81-82页 | 
| 结语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