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序言 | 第13-25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说明 | 第14-18页 |
(一) 宋初 | 第14-15页 |
(二) 行卷、温卷与干谒 | 第15-17页 |
(三) 行卷类型与考试科目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一) 行卷消失及北宋中后期的“行卷” | 第19-20页 |
(二) 行卷基本信息研究 | 第20-21页 |
(三) 宋初行卷与文学 | 第21-22页 |
(四)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目的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宋初行卷风气考论 | 第25-38页 |
第一节 行卷的程序 | 第25-29页 |
(一) 行卷的程序 | 第25-28页 |
(二) 温卷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行卷的礼节 | 第29-32页 |
(一) 笺刺 | 第29页 |
(二) 见面 | 第29-30页 |
(三) 穿着 | 第30-31页 |
(四) 其他注意事项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行卷文卷的装式与数量 | 第32-36页 |
(一) 轴与编:行卷文卷的装式 | 第32-34页 |
(二) 行卷数量 | 第34-36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宋初行卷与文人交往 | 第38-55页 |
第一节 举子行卷的目的与对象 | 第38-44页 |
(一) 行卷的目的 | 第38-41页 |
(二) 行卷的对象 | 第41-44页 |
第二节 先达对行卷的回应——以延誉为中心 | 第44-50页 |
(一) 先达的回应 | 第45页 |
(二) 延誉的方式 | 第45-48页 |
(三) 延誉的动机 | 第48-50页 |
第三节 以行卷为中心的文人交际特征 | 第50-54页 |
(一) 普遍性 | 第50-51页 |
(二) 延展性 | 第51-52页 |
(三) 功利性 | 第52-54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宋初行卷诗作的考索与评析 | 第55-67页 |
第一节 行卷诗的创作背景及行卷诗的文献考索 | 第56-61页 |
(一) 诗赋是举子行卷所使用的主要文体 | 第56-58页 |
(二) 行卷诗作的文献考索 | 第58-61页 |
第二节 先达评价标准管窥与行卷诗作的艺术评析 | 第61-66页 |
(一) 先达品评的方式与标准 | 第62-64页 |
(二) 举子行卷诗的创作特征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行卷与宋初王柳古文复兴 | 第67-82页 |
第一节 行卷:王柳古文复兴的一种背景 | 第68-72页 |
(一) 同情古文写作的先达——淳化前文坛对古文的态度 | 第68-70页 |
(二) 行卷作品中的古文写作概况 | 第70-72页 |
第二节 作为机制的行卷:宋初古文观念的传播与古文家们的交往 | 第72-78页 |
(一) 行卷与古文士人的交际 | 第72-75页 |
(二) 行卷信笺——古文写作的批评空间与“韩柳”古文价值的宣扬 | 第75-78页 |
第三节 行卷机制的功效与科举的导向性——王柳古文复兴失利原因再探析 | 第78-80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行卷消亡原因的再探析 | 第82-99页 |
第一节 公荐与行卷的消亡 | 第82-91页 |
(一) 公荐及其影响 | 第82-84页 |
(二) 抑制公荐——五代宋初科举改革的主线 | 第84-89页 |
(三) 公荐的取缔与行卷的消亡 | 第89-91页 |
第二节 从结果公信到过程公正:糊名、誊录及行卷消亡的历史背景 | 第91-97页 |
(一) “时议以为得人”:行卷与录取结果的公信度 | 第91-93页 |
(二) “一切以程文去留”:关注考试过程的公正性 | 第93-97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庆历以后投卷现象考论 | 第99-115页 |
第一节 “投卷”考辩 | 第99-104页 |
(一) “投卷”的源流考辩 | 第100-102页 |
(二) 庆历以后宋诗中的“投卷/行卷”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庆历以后投卷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104-109页 |
(一) 传统与礼仪——“庆历以后的投卷现象”存在的非制度因素 | 第105-107页 |
(二) “庆历以后投卷现象”存在的制度因素 | 第107-109页 |
第三节 “庆历以后投卷”的类型分析 | 第109-114页 |
(一) 两宋的官员升迁投卷 | 第109-111页 |
(二) 两宋文人交际投卷 | 第111-113页 |
(三) “贤良进卷”补说 | 第113-114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114-115页 |
结语 | 第115-119页 |
附论:宋初公卷考论 | 第119-128页 |
第一节 举人纳公卷的程序与礼仪 | 第119-122页 |
第二节 朝廷对纳卷制度的改良 | 第122-125页 |
第三节 公卷制度的废除与行卷的消亡 | 第125-127页 |
第四节 总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