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某工业园区雨水系统复合污染控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雨水径流及城市雨洪模型第10-12页
        1.3.2 城市景观水体及水质模型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2章 模型简介第15-27页
    2.1 城市雨洪模型第15-22页
        2.1.1 SWMM模型简介第15页
        2.1.2 SWMM模型组成第15-16页
        2.1.3 SWMM模型原理第16-22页
    2.2 城市景观水体模型第22-25页
        2.2.1 WASP模型简介第22页
        2.2.2 WASP模型组成第22页
        2.2.3 WASP模型原理第22-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研究区域雨水系统水质监测与分析评价第27-37页
    3.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第27-28页
        3.1.1 园区基本概况第27页
        3.1.2 园区雨水系统现状第27-28页
    3.2 雨水系统监测计划及采样点的分布第28-30页
        3.2.1 雨水系统监测计划第28-29页
        3.2.2 雨水系统监测采样点布置原则第29页
        3.2.3 雨水系统监测采样点布置第29-30页
    3.3 2016 年全年旱流雨水水质分析第30-35页
        3.3.1 雨水系统水质评价方法第30-31页
        3.3.2 雨水系统水质监测数据总体分析第31-34页
        3.3.3 高概率污染点位全年总结及建议监测路段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4章 SWMM模拟及径流分析第37-69页
    4.1 建模区域简介第37-38页
    4.2 SWMM模型建立第38-43页
        4.2.1 水文模块第38-42页
        4.2.2 水质模块第42-43页
    4.3 参数校核第43-48页
        4.3.1 绿地参数校核第43-45页
        4.3.2 道路参数校核第45-47页
        4.3.3 屋面参数校核第47-48页
    4.4 模拟结果分析第48-66页
        4.4.1 径流水量模拟第48-54页
        4.4.2 径流水质模拟第54-58页
        4.4.3 复合污染水质模拟(加入旱季存积污染)第58-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9页
第5章 WASP模拟及水质分析第69-91页
    5.1 建模河道简介第69-70页
        5.1.1 建模区域基本概况第69页
        5.1.2 景观河道监测点位布置第69-70页
    5.2 建模景观河道水质分析与评价第70-78页
        5.2.1 景观河道水质分析第70-76页
        5.2.2 景观河道水质评价第76-78页
    5.3 WASP模型构建第78-81页
        5.3.1 景观河道分段概化第78-79页
        5.3.2 景观河道初始条件第79-80页
        5.3.3 景观河道边界条件第80页
        5.3.4 模型参数取值第80-81页
    5.4 模拟结果分析第81-89页
        5.4.1 COD模拟第81-84页
        5.4.2 NH_3-N模拟第84-86页
        5.4.3 TP模拟第86-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6章 污染控制措施及验证第91-107页
    6.1 复合污染控制措施建议第91-97页
        6.1.1 源头控制:低影响开发措施第91-94页
        6.1.2 过程控制:雨水管网清淤第94-96页
        6.1.3 末端控制:雨水调蓄池第96-97页
    6.2 复合污染控制措施模拟第97-106页
        6.2.1 源头控制:低影响开发措施第97-100页
        6.2.2 过程控制:雨水管网清淤第100-102页
        6.2.3 末端控制:雨水调蓄池第102-104页
        6.2.4 综合措施模拟第104-106页
    6.3 本章总结第106-10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11页
    7.1 主要结论第107-108页
    7.2 创新点第108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7页
附录 A第117-125页
附录 B第125-141页
附录 C第141-14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类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企业知识基础对双元创新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