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1-15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1-1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1.4.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第11页 |
1.4.2 通过相关检验检查确诊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患者 | 第11页 |
1.4.3 80岁以上、不愿接受穴位注射治疗及药物注射穴位有感染者 | 第11-12页 |
1.4.4 有严重合并症者(如心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休克等) | 第12页 |
1.4.5 处于昏迷状态者,四肢瘫痪者,有精神病史者、以及有痴呆症的患者等 | 第12页 |
1.4.6 没有按照规定治疗,没有办法判定治疗效果或是由于相关资料不齐全等影响治疗效果者 | 第12页 |
1.5 剔除和脱落 | 第12页 |
1.6 分组及样本数 | 第12页 |
2 治疗 | 第12-13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2.2 关键技术环节 | 第13页 |
3 评测方法 | 第13-14页 |
3.1 疗效评定 | 第13-14页 |
3.2 安全性评定 | 第14页 |
4 统计分析 | 第14-15页 |
结果 | 第15-18页 |
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5-16页 |
2 临床疗效比较 | 第16-17页 |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 | 第16页 |
2.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简式运动功能FMA评分对比 | 第16页 |
2.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ADL评分 | 第16-17页 |
2.4 两组病人总有效率比较 | 第17页 |
3 脱落病例及不良事件观察 | 第17-18页 |
讨论 | 第18-22页 |
1 传统医学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 第18-19页 |
2 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相关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3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 | 第21-22页 |
结论 | 第22-23页 |
致谢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附录 | 第26-46页 |
附录一 :国际通用的卒中量表(NIHSS) | 第26-29页 |
附录二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一) | 第29-35页 |
附录三 :ADL量表,Barthel指数(BI)表 | 第35-36页 |
附录四 :病例报告表(CRF) | 第36-37页 |
附录五 :文献综述 | 第37-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六 :研究生学习期间论文发表和科学研究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