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窑陶瓷旅游纪念品开发与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马口窑陶瓷文化传承刻不容缓 | 第8-9页 |
1.1.2 旅游纪念品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1.4.1 实证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3 内容统计分析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即将消逝的文明”—马口窑 | 第14-29页 |
2.1 马口窑陶器的源起与发展 | 第14-16页 |
2.2 马口窑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6-18页 |
2.3 马口窑民间陶瓷的人文价值 | 第18-19页 |
2.4 马口窑民间陶瓷的艺术特色 | 第19-29页 |
2.4.1 马口窑独特的古法制作工艺 | 第19-23页 |
2.4.1.1 成型工艺 | 第19-21页 |
2.4.1.2 装饰工艺 | 第21-23页 |
2.4.1.3 上釉工艺 | 第23页 |
2.4.1.4 烧造工艺 | 第23页 |
2.4.2 马口窑器物纹样装饰特点 | 第23-25页 |
2.4.2.1 书写与刻划统一 | 第23-24页 |
2.4.2.2 诗文与图画并重 | 第24页 |
2.4.2.3 纹饰与寓意结合 | 第24页 |
2.4.2.4 空间分割极具特色 | 第24-25页 |
2.4.2.5 擅用留白装饰手法 | 第25页 |
2.4.3 马口窑器物的造型特点 | 第25-29页 |
2.4.3.1 坛类 | 第25-26页 |
2.4.3.2 缸类 | 第26-27页 |
2.4.3.3 壶类 | 第27页 |
2.4.3.4 生活器物类等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追溯马口窑陶瓷衰败之源 | 第29-31页 |
3.1 地缘政治及经济因素 | 第29页 |
3.2 自然环境变化 | 第29-30页 |
3.3 色彩这柄双刃剑 | 第30页 |
3.4 功能造型未与时俱进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马口窑陶瓷旅游纪念品开发探究 | 第31-42页 |
4.1 旅游纪念品的理论分析 | 第31-34页 |
4.1.1 旅游纪念品概述 | 第31-32页 |
4.1.2 旅游纪念品的特征 | 第32-33页 |
4.1.3 发展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意义 | 第33-34页 |
4.2 马口窑陶瓷旅游纪念品设计核心因素 | 第34-37页 |
4.3 马口窑陶瓷旅游纪念品开发策略 | 第37-42页 |
4.3.1 打造传统文化特色品牌 | 第38页 |
4.3.2 发展多样风格 | 第38-39页 |
4.3.3 突显民族特色 | 第39页 |
4.3.4 发掘地域文化内涵 | 第39-40页 |
4.3.5 重视新产品开发 | 第40-41页 |
4.3.6 明确审美购物导向 | 第41页 |
4.3.7 充分利用行业内资源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马口窑陶瓷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外在因素支持 | 第42-45页 |
5.1 新型材料扩展选择 | 第42-43页 |
5.2 现代科技结合运用 | 第43-45页 |
第六章 马口窑陶瓷旅游纪念品设计形式探究 | 第45-50页 |
6.1 原型扩展类方案设计 | 第45-46页 |
6.1.1 传统器型延展类 | 第45页 |
6.1.2 实用型产品创新类 | 第45-46页 |
6.2 剔花工艺扩展型方案设计 | 第46-48页 |
6.2.1 荆楚文化典故类 | 第47页 |
6.2.2 游客体验参与类 | 第47-48页 |
6.3 造型装饰创新类方案设计 | 第48-50页 |
6.3.1 地方特色建筑类 | 第48-49页 |
6.3.2 日用装饰品类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与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