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互联网和农村金融深度融合的研究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第15-17页
        1.4.1 主要创新点第15-16页
        1.4.2 研究不足第16-17页
第2章 农村互联网金融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24页
    2.1 互联网金融第17-22页
        2.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第17页
        2.1.2 互联网金融的分类第17-20页
        2.1.3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第20-21页
        2.1.4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第21-22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2-24页
        2.2.1 普惠金融理论第22页
        2.2.2 长尾理论第22-24页
第3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4-32页
    3.1 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现状第24-28页
        3.1.1 农村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第24页
        3.1.2 电商平台产业链下的农村金融第24-26页
        3.1.3 P2P网贷助农平台第26-28页
    3.2 农户对互联网金融需求的新趋势第28-29页
        3.2.1 农村电商的金融服务需求第28页
        3.2.2 农村产业链金融需求第28页
        3.2.3 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第28-29页
    3.3 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第29-32页
        3.3.1 供给主体不足与覆盖面狭窄第29-30页
        3.3.2 可持续性有待检验第30页
        3.3.3 农村信用体系零散分散第30-31页
        3.3.4 农户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第31页
        3.3.5 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风险第31页
        3.3.6 制度保障不完善第31-32页
第4章 互联网和农村金融深度融合的原因分析第32-40页
    4.1 农村金融供需结构失衡第32-33页
    4.2 国家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支持第33-36页
    4.3 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奠定物质基础第36-38页
        4.3.1 技术可行性方面第36-38页
        4.3.2 实践可行性方面第38页
    4.4 互联网金融增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38-40页
        4.4.1 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便捷高效第38-39页
        4.4.2 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有效控制风险第39页
        4.4.3 拓宽金融服务边界第39页
        4.4.4 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第39-40页
第5章 我国互联网和农村金融融合的对策建议第40-47页
    5.1 打造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第40-43页
        5.1.1 创新金融服务宣传渠道第40-41页
        5.1.2 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制度第41页
        5.1.3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41-43页
    5.2 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风险控制第43-44页
        5.2.1 信用风险的防范第43页
        5.2.2 法律风险的防范第43-44页
        5.2.3 操作风险的防范第44页
    5.3 创新适应“三农”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第44-47页
        5.3.1 满足农村电商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第44页
        5.3.2 加大发展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手段第44-45页
        5.3.3 提供适合农民投资的理财产品第45-46页
        5.3.4 创新适应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金融产品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作者简介第49-50页
后记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权结构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
下一篇: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参与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