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传递动态建模与状态估计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34页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2-25页
        1.1.1 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17-21页
        1.1.2 燃料电池水传递和水管理第21-24页
        1.1.3 课题的提出第24-25页
    1.2 水管理关键问题研究现状第25-32页
        1.2.1 单片水传递机理与模型第25-27页
        1.2.3 增湿参数优化第27-28页
        1.2.4 水管理动态模型第28-29页
        1.2.5 膜干水淹诊断技术第29-32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2-33页
    1.4 本文结构第33-34页
第2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一维水传递机理模型第34-67页
    2.1 一维水传递过程数学描述第34-41页
        2.1.1 气体扩散层第35-37页
        2.1.2 质子交换膜第37页
        2.1.3 气体流道第37-38页
        2.1.4 催化剂层第38-41页
    2.2 扩散层两相流解析解第41-51页
        2.2.1 两相流三种稳态模式第42-43页
        2.2.2 三种模式判定条件第43-45页
        2.2.3 三种模式解析解第45-48页
        2.2.4 近似解验证第48-51页
    2.3 多状态水一维稳态分布数值求解第51-55页
        2.3.1 膜内水含量稳态分布解析解第51-52页
        2.3.2 催化剂层水含量的函数表达式第52-53页
        2.3.3 膜内净水传递量的数值求解第53-55页
    2.4 实验对象及实验设计第55-57页
        2.4.1 实验对象及实验环境第56页
        2.4.2 实验设计第56-57页
    2.5 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第57-66页
    2.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3章 基于模型的燃料电池进气增湿参数优化第67-91页
    3.1 膜干水淹对电压的影响第67-71页
    3.2 单片电压模型第71-78页
        3.2.1 电阻模型第71-76页
        3.2.2 电压降模型第76-78页
    3.3 增湿参数优化MAP图第78-84页
    3.4 基于模型的增湿参数优化第84-89页
        3.4.1 增湿参数优化实验第84-85页
        3.4.2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85-89页
    3.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4章 阴极两腔动态模型与电流密度差异分析第91-114页
    4.1 阴极两腔动态模型第91-97页
        4.1.1 描述水生成、转变和积累的集总参数模型第91-94页
        4.1.2 阴极进出口两腔模型第94-97页
    4.2 模型验证与仿真分析第97-106页
    4.3 电流密度分布测量和分析第106-113页
        4.3.1 燃料电池单片气体采样系统第106-107页
        4.3.2 电流密度分布测量结果和分析第107-113页
    4.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5章 基于模型的液态水和电流密度差异状态估计方法第114-141页
    5.1 状态空间描述第114-121页
        5.1.1 面向状态估计的燃料电池建模第114-119页
        5.1.2 状态空间模型第119-121页
    5.2 燃料电池系统测试与离线计算第121-125页
        5.2.1 G01燃料电池系统测试第121-124页
        5.2.2 离线计算结果第124-125页
    5.3 龙贝格观测器第125-136页
        5.3.1 龙贝格观测器设计第125-128页
        5.3.2 收敛性和增益参数选择第128-131页
        5.3.3 状态估计问题简化第131-134页
        5.3.4 状态观测结果第134-135页
        5.3.5 算法优化与在线验证第135-136页
    5.4 无迹卡尔曼滤波第136-140页
        5.4.1 观测器设计第137-139页
        5.4.2 状态观测结果第139-140页
    5.5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第6章 结论第141-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6页
致谢第156-15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对东盟的安全战略研究(1992-2018)
下一篇:习近平现代化强国战略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