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1 脓毒症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低分子肝素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0页 |
1.1 临床资料 | 第17-18页 |
1.1.1 一般资料 | 第17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17页 |
1.1.3 入组标准 | 第17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1.2 方法 | 第18-20页 |
1.2.1 分组方法 | 第18页 |
1.2.2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1.2.3 观察指标 | 第18-20页 |
1.2.4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2 结果 | 第20-26页 |
2.1 一般资料结果 | 第20页 |
2.2 原发感染部位结果 | 第20-21页 |
2.3 凝血功能结果 | 第21-23页 |
2.3.1 三组患者血小板的比较 | 第21页 |
2.3.2 三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的比较 | 第21-22页 |
2.3.3 三组患者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 | 第22页 |
2.3.4 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 第22页 |
2.3.5 三组患者D-二聚体的比较 | 第22-23页 |
2.3.6 三组患者出现出血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23页 |
2.4 炎症指标结果 | 第23-24页 |
2.4.1 三组患者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的比较 | 第23页 |
2.4.2 三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的比较 | 第23-24页 |
2.4.3 三组患者前降钙素的比较 | 第24页 |
2.4.4 三组患者C反应蛋白的比较 | 第24页 |
2.5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结果 | 第24-25页 |
2.6 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结果 | 第25-26页 |
2.7 三组患者28天死亡率的比较 | 第26页 |
3 讨论 | 第26-39页 |
3.1 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6-31页 |
3.2 脓毒症抗凝治疗的研究近况 | 第31-33页 |
3.3 对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脓毒症的机制讨论 | 第33-34页 |
3.4 低分子肝素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 第34-38页 |
3.4.1 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作用的讨论 | 第34-35页 |
3.4.2 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作用的讨论 | 第35-37页 |
3.4.3 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的讨论 | 第37-38页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综述 关于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50-6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