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8-38页 |
1.1 喜树碱类药物简介 | 第18-23页 |
1.1.1 结构与性质 | 第19页 |
1.1.2 抗癌机理 | 第19-20页 |
1.1.3 常见的喜树碱类药物 | 第20-23页 |
1.2 喜树碱类药物剂型的研究进展 | 第23-35页 |
1.2.1 药物分子改造 | 第23-24页 |
1.2.2 固体分散技术 | 第24-25页 |
1.2.3 微粉化技术 | 第25-26页 |
1.2.4 纳米药物载体 | 第26-33页 |
1.2.5 仿生药物载体 | 第33-35页 |
1.3 立题依据和目标 | 第35-38页 |
1.3.1 论文立题依据 | 第35页 |
1.3.2 论文工作目标及策略 | 第35-38页 |
第2章 包覆肿瘤细胞膜的喜树碱纳米晶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 第38-62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4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39-40页 |
2.2.2 细胞培养 | 第40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2.4 10-HCPT纳米晶体的制备 | 第40页 |
2.2.5 肿瘤细胞膜的提取 | 第40-41页 |
2.2.6 NCs/ICG/CM的制备 | 第41页 |
2.2.7 NCs/ICG/CM的表征 | 第41页 |
2.2.8 体外光热成像 | 第41页 |
2.2.9 NCs/ICG/CM的体外释放 | 第41页 |
2.2.10 HCPT-Na与BSA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 第41-42页 |
2.2.11 细胞内吞研究 | 第42-43页 |
2.2.12 细胞毒性研究 | 第43-44页 |
2.2.13 光热产生的热休克蛋白的表征 | 第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0页 |
2.3.1 NCs/ICG/CM的构建与表征 | 第44-54页 |
2.3.2 NCs/ICG/CM的细胞内吞研究 | 第54-57页 |
2.3.3 NCs/ICG/CM的体外细胞杀伤效果 | 第57-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包覆肿瘤细胞膜的喜树碱纳米晶的体内药效评价 | 第62-78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6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62-6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3页 |
3.2.3 荷瘤小鼠模型构建 | 第63页 |
3.2.4 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考察 | 第63-64页 |
3.2.5 体内半衰期的考察 | 第64页 |
3.2.6 NC/ICG/CM对于4T1荷瘤小鼠模型的抑瘤效果 | 第64-65页 |
3.2.7 NCs/ICG/CM对于MDA-MB-231荷瘤小鼠模型的抑瘤效果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6页 |
3.3.1 NC/ICG/CM的体内循环半衰期的考察 | 第66-67页 |
3.3.2 NC/ICG/CM的体内特异靶向性的考察 | 第67-68页 |
3.3.3 NC/ICG/CM的体内光热效果考察 | 第68-69页 |
3.3.4 NC/ICG/CM对于4T1荷瘤小鼠模型的抑瘤效果 | 第69-71页 |
3.3.5 NC/ICG/CM的毒副作用考察 | 第71-73页 |
3.3.6 NC/ICG/CM对于MDA-MB-231荷瘤小鼠模型的抑瘤效果 | 第73-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嵌合喜树碱纳米晶的红细胞小体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 第78-98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9-85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79-80页 |
4.2.2 细胞培养 | 第80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80页 |
4.2.4 RBC@HCPT的制备 | 第80-81页 |
4.2.5 RBC@HCPT的表征 | 第81-83页 |
4.2.6 细胞内吞研究 | 第83页 |
4.2.7 细胞毒性研究 | 第83-84页 |
4.2.8 3D细胞球 | 第84-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6页 |
4.3.1 嵌合喜树碱纳米晶的红细胞小体的构建 | 第85-92页 |
4.3.2 细胞水平上的考察 | 第92-94页 |
4.3.3 细胞球 | 第94-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5章 嵌合喜树碱纳米晶的红细胞小体的体内药效评价 | 第98-118页 |
5.1 引言 | 第9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8-102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98-99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99页 |
5.2.3 荷瘤小鼠模型构建 | 第99-100页 |
5.2.4 体内半衰期的考察 | 第100页 |
5.2.5 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考察 | 第100页 |
5.2.6 RBC@HCPT的抑瘤效果 | 第100-101页 |
5.2.7 血液学指标的考察 | 第101页 |
5.2.8 各脏器及肿瘤组织切片的考察 | 第101页 |
5.2.9 肿瘤组织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的考察 | 第101-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5页 |
5.3.1 RBC@HCPT体内循环半衰期的考察 | 第102页 |
5.3.2 RBC@HCPT在体内分布情况的考察 | 第102-103页 |
5.3.3 RBC@HCPT在乳腺癌4T1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研究 | 第103-109页 |
5.3.4 RBC@HCPT在原位肝癌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研究 | 第109-112页 |
5.3.5 RBC@HCPT在人乳腺癌PDTX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研究 | 第112-11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6章 结果与展望 | 第118-12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6.2 两种HCPT纳米晶体剂型的比较 | 第119-121页 |
6.2.1 制备工艺 | 第119-120页 |
6.2.2 治疗效果 | 第120页 |
6.2.3 应用前景 | 第120-121页 |
6.3 创新点总结 | 第121-122页 |
6.4 工作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