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对越南李陈汉诗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5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第二节 研究回顾 | 第9-21页 |
第三节 研究范畴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五节 论文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北属时期越南诗文概况 | 第25-69页 |
第一节 中越关系与汉喃文字 | 第25-36页 |
一、北属中越关系之历史 | 第25-31页 |
二、越南汉喃文字之问世 | 第31-35页 |
三、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中越文化接触与交流 | 第36-45页 |
一、北属中越文化之接触 | 第36-40页 |
二、北属中越文化之交流 | 第40-44页 |
三、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安南诗文与南北文人交流 | 第45-69页 |
一、安南诗文之情况 | 第45-54页 |
二、南北文人之交往 | 第54-62页 |
三、唐朝文人视野中的安南形象 | 第62-67页 |
四、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三章 唐诗对李朝汉诗的影响 | 第69-128页 |
第一节 李朝时期的诗文状况概观 | 第69-82页 |
一、李朝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70-74页 |
二、佛教在李朝时代中的地位 | 第74-77页 |
三、李朝时期的诗文面貌综观 | 第77-81页 |
四、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二节 李朝汉诗禀受唐诗的影响 | 第82-105页 |
一、李朝汉诗对唐诗语句的化用 | 第82-90页 |
二、李朝汉诗对唐诗体裁的学习 | 第90-97页 |
三、《坛经》在李朝汉诗中的表现 | 第97-103页 |
四、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李朝汉诗中的特殊性 | 第105-128页 |
一、李朝汉诗中的民族意识 | 第105-113页 |
二、李朝汉诗中的传奇色彩 | 第113-119页 |
三、李朝汉诗中的哲学意味 | 第119-126页 |
四、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四章 唐诗对陈朝汉诗的影响 | 第128-204页 |
第一节 陈朝时期的诗文状况概观 | 第128-143页 |
一、陈朝的汉诗文写作背景 | 第129-132页 |
二、陈朝时期的佛儒道并行 | 第132-136页 |
三、陈朝时期的诗文面貌综观 | 第136-142页 |
四、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二节 陈朝汉诗禀受唐诗的影响 | 第143-175页 |
一、陈朝汉诗对唐诗体裁的仿效 | 第144-153页 |
二、陈朝汉诗对唐诗句词的借用 | 第153-162页 |
三、陈朝汉诗中的唐朝文人形象 | 第162-174页 |
四、小结 | 第174-175页 |
第三节 陈朝汉诗的基本特质 | 第175-204页 |
一、陈朝汉诗中的民族精神 | 第175-185页 |
二、陈朝汉诗中的三教融合 | 第185-191页 |
三、陈朝汉诗中的用典特色 | 第191-201页 |
四、小结 | 第201-20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204-219页 |
一、对李陈两朝汉诗的评价 | 第204-206页 |
二、李陈汉诗对唐诗体裁的接受 | 第206-208页 |
三、李陈汉诗对唐诗词句的化用 | 第208-212页 |
四、李陈文人对唐诗及诗人的推崇 | 第212-215页 |
五、李陈汉诗中的几个基本特质 | 第215-219页 |
附录 | 第219-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41页 |
致谢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