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表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论 | 第16-27页 |
1.引言 | 第16页 |
2.多孔硅胶微球的合成与应用 | 第16-18页 |
2.1 多孔硅胶微球的合成 | 第16-17页 |
2.2 硅胶微球在HPLC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3 贯流硅胶微球 | 第18页 |
3.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的合成与应用 | 第18-19页 |
3.1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 | 第18-19页 |
3.2 全氟污染物的治理 | 第19页 |
4.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9-2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4.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一章 基于贯流硅胶微球的快速亲水作用色谱应用于水溶性维生素的分离研究 | 第27-51页 |
1.1 引言 | 第27-29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1.2.1 药品和试剂 | 第29页 |
1.2.2 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1.2.3 SBFSM的合成 | 第29-30页 |
1.2.4 SBFSM的活化与装柱 | 第30页 |
1.2.5 板高-流速曲线 | 第30页 |
1.2.6 WSVs样品配制及色谱分离优化 | 第30-31页 |
1.2.7 方法学评价 | 第31页 |
1.2.8 维他命饮料中WSVs的测定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31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5页 |
1.3.1 SBFSM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4页 |
1.3.2 板高-流速曲线 | 第34页 |
1.3.3 WSVs分离 | 第34-42页 |
1.3.3.1 流动相pH的影响 | 第36-37页 |
1.3.3.2 流动相缓冲盐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1.3.3.3 流动相中添加三乙胺的影响 | 第38-39页 |
1.3.3.4 WSVs快速分离 | 第39-42页 |
1.3.4 方法学考察 | 第42-44页 |
1.3.5 维他命饮料中WSVs的测定及基质干扰 | 第44-45页 |
1.4 小结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第二章 极性共聚合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改善碱性物质拖尾的应用研究 | 第51-72页 |
2.1 引言 | 第51-5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2.2.1 药品和试剂 | 第53页 |
2.2.2 仪器和设备 | 第53页 |
2.2.3 PCSP和CBSP的制备与装柱 | 第53-55页 |
2.2.3.1 活化硅胶 | 第53-54页 |
2.2.3.2 润湿硅胶 | 第54页 |
2.2.3.3 硅胶键合与装柱 | 第54-55页 |
2.2.4 硅羟基掩蔽效果评估 | 第55页 |
2.2.5 电导滴定测定酸性硅羟基数量 | 第55页 |
2.2.6 疏水性保留考察 | 第55-56页 |
2.2.7 耐碱性评价 | 第56页 |
2.2.8 碱性样品分离 | 第5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6页 |
2.3.1 材料合成与表征 | 第56-59页 |
2.3.2 硅胶润湿度对硅烷键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3 硅胶润湿度对碱性物质拖尾的影响 | 第60-61页 |
2.3.4 二醇基对游离硅羟基的屏蔽 | 第61-63页 |
2.3.4.1 电导滴定测定硅羟基 | 第61-62页 |
2.3.4.2 不同二醇基含量对碱性物质拖尾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5 PCSP及CBSP反相色谱保留行为比较 | 第63-64页 |
2.3.6 PCSP和CBSP碱稳定性比较 | 第64-65页 |
2.3.7 碱性样品在PCSP与CBSP上的分离比较 | 第65-66页 |
2.4 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三章 贯流硅胶微球作为过氧化氢酶固定化载体的研究 | 第72-98页 |
3.0 引言 | 第72-74页 |
3.1 戊二醛交联法固定过氧化氢酶 | 第74-86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74-78页 |
3.1.2.1 药品和试剂 | 第74页 |
3.1.2.2 仪器和设备 | 第74-75页 |
3.1.2.3 载体制备 | 第75页 |
3.1.2.4 过氧化氢酶的固定化 | 第75页 |
3.1.2.5 固载率测定 | 第75-76页 |
3.1.2.6 酶活性评价 | 第76页 |
3.1.2.7 酶的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76-77页 |
3.1.2.8 酶固载量对催化速率的影响 | 第77页 |
3.1.2.9 固定化酶及游离酶的pH和温度稳定性考察 | 第77-78页 |
3.1.2.10 可重复使用性评价 | 第78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5页 |
3.1.3.1 不同载体上酶固载量的比较 | 第78-80页 |
3.1.3.2 固定化酶的活性评价 | 第80-81页 |
3.1.3.3 动力学常数测定与比较 | 第81-82页 |
3.1.3.4 固定化酶和自由酶的pH和温度稳定性 | 第82-83页 |
3.1.3.5 酶固载量对IMCAT催化速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3.1.3.6 可重复使用性 | 第84-85页 |
3.1.4 小结 | 第85-86页 |
3.2 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过氧化氢酶 | 第86-95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86-87页 |
3.2.2.1 药品和试剂 | 第86页 |
3.2.2.2 仪器和设备 | 第86页 |
3.2.2.3 载体制备 | 第86页 |
3.2.2.4 过氧化氢酶的固定化 | 第86-87页 |
3.2.2.5 酶的吸附量测定 | 第87页 |
3.2.2.6 酶活性评价 | 第87页 |
3.2.2.7 固定化酶及游离酶的pH和温度稳定性考察 | 第87页 |
3.2.2.8 可重复使用性评价 | 第87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4页 |
3.2.3.1 硅胶载体的表征 | 第87-89页 |
3.2.3.2 不同载体固载量的比较 | 第89-91页 |
3.2.3.3 IMCAT和游离CAT催化速率的比较 | 第91-92页 |
3.2.3.4 IMCAT及游离CAT的pH和温度稳定性 | 第92-93页 |
3.2.3.5 IMCAT的重复使用性 | 第93-94页 |
3.2.4 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第四章 耐碱性乙基桥杂化贯流硅胶微球的应用研究 | 第98-118页 |
4.1 引言 | 第98-10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0-103页 |
4.2.1 药品和试剂 | 第100页 |
4.2.2 WEHS的合成 | 第100页 |
4.2.3 WEHS的表征 | 第100-101页 |
4.2.4 WEHS作为脂肪酶固定化的载体 | 第101-102页 |
4.2.4.1 固定化脂肪酶和游离酶的活性测定 | 第101-102页 |
4.2.4.2 不pH对固定化脂肪酶和游离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2页 |
4.2.4.3 碱性条件下固定化脂肪酶的重复使用性 | 第102页 |
4.2.5 WEHS作为HPLC固定相基质 | 第102-103页 |
4.2.5.1 WEHS抗碱性的优化 | 第102页 |
4.2.5.2 基于WEHS的超高效、超快速分离 | 第102-10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3页 |
4.3.1 WEHS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3-107页 |
4.3.2 WEHS作为脂肪酶固定化载体 | 第107-110页 |
4.3.2.1 pH值对固定化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9页 |
4.3.2.2 固定化脂肪酶与游离酶的催化速率曲线 | 第109页 |
4.3.2.3 碱性环境中固定化脂肪酶的重复使用性 | 第109-110页 |
4.3.3 WEHS作为HPLC固定相基质 | 第110-113页 |
4.3.3.1 乙基桥硅胶微球和封尾硅胶微球的耐碱性比较 | 第110-111页 |
4.3.3.2 UPLC分离 | 第111-113页 |
4.4 小结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第五章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球对水体中全氟辛酸吸附研究 | 第118-139页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9-121页 |
5.2.1 药品和试剂 | 第119页 |
5.2.2 MMFRS合成 | 第119-120页 |
5.2.3 MMFRS的表征 | 第120页 |
5.2.4 PFOA的吸附研究 | 第120-121页 |
5.2.5 材料的再生和重复使用 | 第12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33页 |
5.3.1 MMFRS的合成 | 第121-122页 |
5.3.2 MMFRS的表征 | 第122-126页 |
5.3.3 吸附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126-128页 |
5.3.4 吸附动力学 | 第128-129页 |
5.3.5 吸附热力学 | 第129-130页 |
5.3.6 材料的再生和重复使用 | 第130-133页 |
5.4 小结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第七章 综述:多级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液相色谱分离中的应用 | 第142-168页 |
7.1 引言 | 第143-144页 |
7.2 多级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44-154页 |
7.2.1 模板法 | 第146-151页 |
7.2.1.1 双胶束模板 | 第146-147页 |
7.2.1.2 乳液模板 | 第147-148页 |
7.2.1.3 聚合物模板 | 第148-149页 |
7.2.1.4 胶晶模板 | 第149-150页 |
7.2.1.5 生物质材料模板 | 第150-151页 |
7.2.1.6 其他模板 | 第151页 |
7.2.2 非模板法 | 第151-154页 |
7.2.2.1 冻干 | 第151页 |
7.2.2.2 选择性溶蚀 | 第151-152页 |
7.2.2.3 相分离 | 第152-153页 |
7.2.2.4 后处理 | 第153页 |
7.2.2.5 自我形成法 | 第153-154页 |
7.3 多级孔材料在液相色谱分离中的应用 | 第154-155页 |
7.4 总结与展望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69-171页 |